
過去二十幾年,留在北上廣深是大多數年輕人共同的執念。
相較于低線城市和農村老家,一線城市不僅意味著更開放的氛圍和更完善的公共資源,也意味著更高的薪資水平,以及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全國人口,尤其是年輕人的流向,長期呈現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其中 2010~2020 年是一二線城市擴容的高峰期,珠三角、長三角等核心區域常住人口增速遠超中國人口自然增長,而東北、西北等三四線城市集中的地區人口則持續凈流出。
近些年,這個趨勢已經生變。" 逃離北上廣 " 已經不再是熱門的討論話題——因為人們已經真的這樣做了,現在更多的是類似 " 鶴崗躺平、惠州海景 " 這種實操階段的討論。從前被視作必須離開的低線城市甚至農村,都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部分選擇。
對于那些有創業意愿的人來說,返鄉正在成為他們新的選項。近 10 年來,返鄉創業人群規模不斷攀升。數據顯示,2015 年全國返鄉創業人數為 242 萬,2020 年達到 1010 萬,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返鄉創業人數累計已超 1430 萬。
上一輪增長的引擎在大城市。農村和小縣城作為土地、產品和勞動力的提供方,為工業化和城市化輸送燃料。而如今,越來越多從大城市歸來的年輕人,正帶著知識、經驗和資源,把新的燃料倒回家鄉的爐膛,點燃縣域和鄉村經濟的增長。
逃離
在北山廣深,年輕人能拿到小縣城幾倍的薪水,享受更豐富的娛樂與消費,更重要的是這里有鄉鎮里完全沒有的發展空間。但近年,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飽和和產業的下沉,大城市的相對優勢已不再像過去那樣明顯。
不少返鄉的打工人驚訝地發現,縣城的面貌早已不同往日。修葺平整的道路,遍地開花的商圈,以及隨處可見的奶茶店、咖啡館、健身房,都成了新一代小鎮青年生活的日常。那些曾經只存在于一二線的消費與娛樂,如今在低線城市都已經有了足夠好的平替。
如今大城市和鄉鎮在生活質量上的差距,實際上已經被進一步抹平。通過電商和社交媒體,小縣城和農村已經可以獲得與大城市相同的信息和商品,城鄉邊界正在被手機和物流打通。
大城市曾經最吸引人的 " 高薪神話 " 也在退潮。過去十年,為一線城市創造了大量的高收入崗位的互聯網、金融等行業,近年經歷了集體降薪。根據《南風窗》等媒體報道,近兩年金融、互聯網等高收入人群薪資普遍下滑。
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城市打工人降薪或裁員的內容也受到大量關注。
小紅書討論降薪、裁員的帖子增多
一方面是不斷減少的薪資和機會,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都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在大城市生活的 " 性價比 " 已經越來越低。
有兩類典型人群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堅定選擇:一類是主動 " 躺平 " 的務實派,他們厭倦了內卷,回鄉只為尋求一份穩定與松弛;另一類則是心懷希望的奮斗派,他們意識到留在大城市也難以實現突破之后,選擇把積累帶回家鄉創業。
這些創業者離開大城市并非沖動,而是算賬之后的結果。
一線城市經過多年發展,產業格局早已固化,餐飲、零售、教育等傳統賽道競爭激烈、成本高企,加上薪資下降與人口外流,消費開始走弱,這些都讓大城市的創業土壤已經變得貧瘠。
最直接的數據對比就是,去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了 3.1%,北京下降 2.7%,而全國仍增長 3.5%。
今年上半年,北京餐飲住宿業利潤總額降幅達 67%,上海雖實現同比增長,但整體利潤仍不及 2023 年水平。與此同時,北上廣深的房價自 2021 年高點以來普遍回調 30% 以上。相比之下,縣城雖然規模有限,但正在增長和產業升級階段。
從去年開始,三四線城市消費增速均已超過大城市,特別是農村增速更快。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 2014 年的 8383 元增長至 2024 年的 19280 元,十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8.7%,高出城市居民 3.1 個百分點,城鄉消費支出比也從 2.38 縮小至 1.79。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縣域機會開始被創業者們看見。相比大城市,縣域仍存在大量空白需求,從社區團購、母嬰早教到特色餐飲,許多細分領域都在等待新的供給者,再疊加各地出臺的返鄉創業扶持政策,讓 " 回家創業 " 不再只是理想主義的浪漫,而是更可落地的現實選擇。
機會
不同于上一輪以土地與勞動力為核心的鄉村經濟,如今的返鄉創業大潮,更多集中在數字化與本地產業的結合上。
農業、手工業、各類文化傳統產業,正被一批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年輕創業者重新激活。
過去,農人、手藝人往往只負責產品的生產,無法決定價格,更難以直接觸達市場。中間層層盤剝,使得利潤大部分流向渠道與經銷商,產品的供給方卻被困于底層。
如今從城市返鄉的創業者們,開始通過互聯網打破舊秩序。他們通過內容創作,用流量取代傳統渠道,讓生產、銷售、品牌等全鏈路都完成了重塑,價值鏈被重新分配。
有 35 歲大廠員工離職回鄉賣臍橙,年銷售額破千萬;有醫學生回鄉賣非遺手工藝品,月銷售額超過 50 萬。壽光彩椒、遂溪火龍果、惠來鮑魚、仙居楊梅等許多原本滯銷的農產品,正在通過短視頻和直播間成為 " 網紅爆款 ",成交額成倍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 6.2%,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長 7%。其中直播電商的表現更為突出,《2025 豐收節抖音電商農產品消費白皮書》顯示,過去一年,直播間講解農特產的時長累計達 3574 萬小時,搜索和貨架場景帶動農特產品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 95% 與 54%。
隨著電商規模的擴大,相應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集群也已經發展得更加成熟。
除了 " 互聯網 +" 模式,縣域服務業也在快速崛起——民宿、咖啡館、寵物店、藝術工作室、酒館、互動農場等新興業態在小縣城和村莊不斷涌現。美團對 50 個縣域樣本的調查顯示,去年 1-10 月,縣域多個新業態實現增長,其中咖啡、麗人、寵物類訂單量增幅超 1 倍,相關商戶增速也超過 50%。
十幾年前一些只屬于一二線城市的業態,現在放在縣城同樣適用,甚至更容易 " 做大做強 "。越來越多的業態讓鄉鎮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也推動了本地消費升級,許多人更是不用遠赴大城市,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創業的舞臺。
難題
返鄉創業的故事聽起來誘人,但要在現實中走通,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小縣城和農村的創業環境,仍然存在許多現實約束。首先就是資金、資源與人才的稀缺。
福建省一項針對返鄉創業青年的調研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存在融資渠道有限、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同時縣域企業難以吸引專業技術人才,這讓許多創業項目在起步階段便陷入困境。
此外,不少縣域始終存在產業配套供應鏈不完整的問題。以福建永春縣為例,當地創業者嘗試通過電商銷售瓷器產品,但由于陶瓷生產環節技術門檻高,配套資源有限,導致供應鏈無法形成規模,創業者只能承擔更高的生產和運輸成本。
類似這種 " 孤島式創業 ",是目前縣域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主觀層面,返鄉創業者同樣面臨挑戰。部分人對產業規律缺乏了解,未做充分調研便匆忙入局。一些創業者看到家鄉游客增多,就盲目投資民宿和農家樂,卻忽視當地缺乏吸引人的自然資源,最終無法回收成本;一些選擇互聯網創業的青年,則面臨漲粉難、變現難、平臺抽取利益過多、利潤薄等等問題,大多數項目都是在一年內便宣告擱淺,有創業者甚至因此背負不少債務。
機會與挑戰從來是并行的??h域市場競爭較小,租金、勞動力等成本更低,而且在大城市消費增長趨緩的當下,縣域消費反而持續煥發活力,這些都為創業者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再加上有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平臺的幫助,返鄉創業客觀上依然存在機會。
去年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未來五年要在全國培育約 1000 家縣域數字流通龍頭企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要求完善鄉村人才培養機制,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創業創新。
這些政策的落地,正在逐步改善返鄉創業的外部環境。
電商平臺也開展了一系列助農行動,比如抖音為生鮮品類提供免傭政策,并以流量扶持、返還推廣費等方式降低創業門檻;拼多多通過 " 農云行動 " 計劃帶動數千萬農業生產者參與數字經濟;快手推出 " 興農計劃 ",在開店、流量與產品供應等多個環節給予扶持等。
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看好鄉村和小縣城的未來,這些年輕人們曾經拼命想逃離的地方,正在重新成為可以施展抱負的舞臺。只是機會并不代表確定性,對于絕大多數創業者來說,仍然有大量的能力短板需要補齊,更需要以長期主義心態扎根本地。
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不僅需要能力,也需要時間。畢竟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不僅需要能力,也需要時間,一腔熱血從來都只是必要非充分的條件。
來源:巨潮WA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