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兩點,銀行的數字柜員正為一位客戶處理開戶申請;幾千公里外,一家跨境電商的虛擬客服在用流利的西班牙語回復買家的疑問;與此同時,一名中學生正通過 AI 講師完成個性化口語訓練。
這些 " 永不下線 " 的服務者,既不是人,也不是單純的軟件,而是一種正在重塑勞動力形態的存在——數字人智能體。
過去,它們只是企業營銷視頻里的虛擬形象;如今,它們成了能接單、能答疑、能教學的 " 智能員工 "。這場從 " 營銷工具 " 向 " 智能勞動力 " 的轉型,被視為 AI 商業化落地的關鍵一躍。
數字人賽道上,南京跑出一個領頭玩家——硅基智能。這家成立于 2017 年的公司,正籌備赴港上市。
憑借自主研發的 " 炎帝大模型 " 和全棧數字人技術,它已在 2024 年以 32.2% 的國內市占率登頂行業榜首,位列全球第二,客戶覆蓋金融、政務、教育等領域。
公司營收從 2022 年的 2.23 億元躍升至 2024 年的 6.55 億元,三年復合增速達 71.5%,2025 年上半年繼續同比增長 11.2%。
透過硅基智能的上市籌備,可以看到數字人智能體賽道的幾大趨勢:
1. 場景深化機會:教育、醫療、企業服務等領域對專業數字人需求激增,虛擬教師、數字醫生等新角色正從邊緣走向主流。
2. 全球化機會:日本、韓國等市場勞動力短缺,中國廠商憑算法與成本優勢加速出海。
3. 政策紅利機會:AI 納入國家重點戰略,政務與金融場景正成為落地 " 試驗田 "。
4. 差異化競爭機會:行業集中度仍低,垂直廠商憑技術專精度與場景響應速度,具備突圍可能。
01
硅基智能的故事離不開它的創始人——司馬華鵬。
" 假如生命只剩下一年,你要做的十件事是什么?"2023 年,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司馬華鵬的回答是:把自己克隆出來。
2016 年,AlphaGo 對頂級棋手的勝利,讓 AI 熱潮席卷全球。南京一間小辦公室里,35 歲的司馬華鵬提出 " 硅基文明 "。在他看來,人類(碳基生命)在重復勞動中存在天然局限,而 AI(硅基生命)能成為 " 數字勞動力 ",與人類協同進化。
這位出生于 1982 年的創業者,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幾乎一路與技術同行。2000 年,他在校園里第一次創業;2007 年遠赴俄羅斯創立 Returnil 殺毒軟件并獲 VTB 銀行投資;2012 年又憑 Toolwiz 系列產品拿到千萬美元融資。
十多年的技術積累,讓他對 AI 的工業化拐點格外敏感。2017 年,他決定從零開始——創立硅基智能,要 " 為世界造出一億個硅基生命 "。在他看來,人類(碳基生命)在重復勞動中存在天然局限,而 AI(硅基生命)能成為 " 數字勞動力 ",與人類協同進化。
公司早期便押注 " 數字人智能體 " ——一種能看、能聽、能說的虛擬員工。通過自研的 " 硅基勞動力 " 解決方案,企業可讓 AI 承擔客服、講解員、助理等崗位工作,實現 7 × 24 小時運轉,降低人力成本。
但現實并不浪漫。早期客戶對數字人一無所知,多模態交互技術尚不成熟,市場也沒人愿意為 " 看不見的智能 " 付費。司馬華鵬于是轉向語音賽道,從金融客服場景切入,2018 年推出智能語音平臺,拿下南京銀行首單,用穩定現金流為研發續命。
2019 年后,公司升級為數字人視頻系統,將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全棧技術整合進產品。團隊又打造出 " 炎帝大模型 ",讓數字人能 " 聽得清、會思考、能表達 "。南京銀行的虛擬員工 " 楠楠 " 成為行業樣本,也讓外界第一次看到 " 數字員工 " 的現實價值。
2024 年 12 月,硅基智能推出全球首個 AI 學校 simahuapeng.ai,進一步將數字人應用拓展到教育領域。此時,公司已完成 10 輪融資,騰訊、紅杉中國多次加碼,2025 年再獲嘉興高新區產業基金數億元 D 輪投資。估值突破 60 億元。
硅基智能核心收入來自 AI 勞動力解決方案,本地化部署項目貢獻主要份額;云端服務則讓中小企業也能以訂閱形式 " 雇傭 " 數字員工。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4 日,公司已累計向電信、金融、醫療、教育及公共服務等 40 多個行業的客戶提供逾 8 萬個數字人智能體。
從財務表現看,硅基智能這幾年跑得相當快。
2022 年公司營收 2.23 億元,2023 年翻倍增長至 5.31 億元(同比 +138.1%),2024 年進一步升至 6.55 億元(同比 +23.3%),2022 至 2024 年收入復合增長率達 71.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并以 32.2% 的市場份額穩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二。
2022 年至 2024 年,硅基智能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 4622 萬元、2941 萬元和 3524 萬元。
從語音交互到數字員工,從算法到勞動力,他正在用技術一步步兌現八年前寫下的那四個字——硅基文明。
02
過去三年,數字人智能體從概念走向落地。
根據灼識咨詢數據,全球市場規模已從 2021 年的 13 億元飆升到 2024 年的 41 億元,三年增長超過兩倍,年均增速高達 44.7%。到 2030 年,這一數字預計將突破 470 億元。中國市場同樣迅猛,從 5 億元漲到 20 億元,預計 2030 年達到 155 億元。
這股熱潮的背后,有幾股力量在推。
首先,企業數字化轉型深入,帶來客服、培訓、內容生產等領域對 " 智能勞動力 " 的需求。
其次,日本、韓國等國家面臨勞動力短缺和高人力成本,推動虛擬員工加速上崗。
第三,跨境電商的爆發,讓多語種客服和標準化內容生成成為剛需。
而在這場競賽中,中國廠商憑借算法效率和系統集成能力,占據了明顯的成本與技術優勢。
政策同樣在助推。AI 被列入國家重點戰略,疊加數字經濟與國產替代趨勢,數字人智能體正成為 AI 產業鏈里最具確定性的增長方向。隨著模型能力從 " 能寫字 " 進化到 " 能說話、能動、能表情 ",行業進入新一輪技術周期,應用場景也從內容營銷拓展到政務、教育、金融、醫療等領域。
目前的競爭則更像一場 " 群雄混戰 "。全球市場尚未成型,行業集中度低。硅基智能要面對百度、騰訊等巨頭的通用型 AI 生態,也要與魔琺科技等專注垂直場景的廠商比拼技術深度。
03
數字人正在經歷一次關鍵進化。
過去,它們只是屏幕上的虛擬形象,能打招呼、能播報,卻不懂業務;如今,它們正變成能獨立處理任務、具備專業判斷力的 " 智能勞動力 "。
這場轉型,讓數字人不再只是 " 看起來像人 ",而是 " 能干人的活兒 "。它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也讓競爭變得更復雜——比拼的不再只是技術炫技,而是綜合實力:算法、場景、商業落地與行業適配。
在教育領域,數字教師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節奏自動備課、實時答疑;在醫療場景中,虛擬醫生能輔助基層醫院完成初步問診、提醒慢病患者按時服藥。
這些需求增長迅速,也意味著新玩家有機會避開大廠的通用賽道,專注在細分行業里做深、做精。
但真正的挑戰,往往藏在細節里。
技術上,專業場景要求極高——比如醫療虛擬醫生的診斷誤差必須控制在 0.5% 以內,而當前的大模型仍會出現 " 幻覺 " 輸出;
行業上,每個領域的監管門檻都不同:金融要保證數據安全,醫療要通過臨床驗證,這些都意味著高昂的合規成本;
市場上,大廠憑借資金和生態優勢快速下場,占據了技術底座和客戶資源。新玩家若想突圍,只能在 " 技術專精度 " 和 " 場景響應速度 " 上打出差異。
換句話說,數字人的下半場,不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跑得準、跑得穩。
來源: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