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幕”從未消失,從《刺殺金正恩》說起觀點
(《刺殺金正恩》是一部極其無厘頭風格的喜劇電影)
年終,美國好萊塢一部叫做《刺殺金正恩》的喜劇電影,再度引發了國際網絡疆域之間的一場“血戰”。幾天前的圣誕前夜,該片的制作方索尼電影娛樂公司在美國政府和奧巴馬的授意和鼓勵下,收回取消放映該影片的計劃,先是12月24日在Google Play、YouTube、微軟旗下Xbox 視頻服務和索尼的一個專門網站上觀眾可以付出5.99美元或14.99美元(高清版本)不等的價格觀看這部電影,25日則在全美五大影院之外的其他300多家影院上映該片。
消息既出,朝鮮方面稱,這是一種“恐怖主義和戰爭行為”,對于這一侮辱其領導人的國家的行為,將會采取“果斷、無情”的回擊。
一場電影引發的“血案”,開始在無國界的信息疆域彌漫開來,繼11月21日和24日索尼公司網站稱受到不明身份的黑客警告和攻擊后,12月19日美國政府指認網絡攻擊來自朝鮮方面,12月22日朝鮮互聯網全面癱瘓。隨著中、朝之間網絡暗戰的“火藥味”越來越濃,甚至有人稱之為“好萊塢版本的斯諾登事件”。一邊是網絡霸權十足、發起主動挑戰的山姆大叔;另一邊卻是網絡邊疆不堪一切、憤怒如火中燒的弱小國家朝鮮。這一場“看不見硝煙”的爭斗在歷經月余的拉鋸戰之后,最后會向何處發展,仍舊不得而知。
第一回合:索尼嘗到了“苦果”
《刺殺金正恩》又名《采訪》(The Interview)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影片,總投資在5000萬美元左右,是一部關于兩位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指令下前往平壤刺殺金正恩的動作喜劇。此劇在美國上演之后,反應平平,一些荒誕不經的橋段令許多美國觀眾也感到莫名其妙。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了2014年的6月11日,索尼將該影片的第一條預告宣傳片發到了Youtube網站上,立即獲得了300多萬次的點擊,成為該網站上最熱門的視頻之一。這部帶有鮮明的無厘頭喜劇電影風格中的主人公金正恩被描繪成一個謹慎多疑的獨裁者,時時刻刻武裝到牙齒,而且擅長和海豚對話,可謂無厘頭至極。
(黑客組織攻入索尼網站里留下的屏幕提示)
對于好萊塢對其現任國家領導人形象的戲謔,朝鮮方面視為一種公然的侮辱和國家之間的挑釁行為。有人甚至猜測,不排除熱愛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金正恩本人可能也看到了相關的視頻內容。這才埋下了幾個月后索尼網站慘遭黑客攻擊的種子。
在11月24日發生的網絡暗戰一役中,索尼公司顏面盡失,代價慘重。這家后來被稱為“和平守護者”(GOP)的黑客組織不僅使索尼電影娛樂公司一度黑屏,并且將索尼旗下四部未上映的影片竊取后發布到各大文件共享網站,還將索尼公司的許多敏感信息包括高管薪酬和郵件通訊記錄等發布到互聯網上,甚至波及到安吉麗娜·朱利葉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這樣的知名公眾人物,這些絕密材料里甚至還包括了與《生化危機4》有關的索尼中國如何行賄的案件調查等等。
在頂級駭客的欺凌之下,索尼就像一個被剝得一絲不掛的艷舞女郎,羞體橫陳,幾近“體無完膚”。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很快查明這些攻擊源于曼谷一家酒店,但依舊無法是誰發起了這一系列攻擊。極度蒙羞之后的索尼不得不屈尊俯就,宣布取消該電影的發行和放映計劃;朝鮮雖然否認和GOP組織有任何牽連,但高度盛贊這一“正義行為”,美國政府雖然拿不出什么明顯的證據,一口咬定朝鮮就是這一系列網絡攻擊的幕后主謀。
第一役,以索尼的慘敗而告終。12 月17日,在接收到黑客關于將對影院發起類似“9·11”的武力襲擊,索尼影業宣布讓步,取消放映計劃,這不僅意味投資該片的5000萬美元看來打了水漂,而且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網站和一系列核心數據受損,更重要的是,索尼的做法在美國政府看來,無疑于向一個比美國弱小太多的“獨裁者”幾乎是屈膝投降。
第二回合:暗戰升級
此后,圍繞《刺殺金正恩》一片爭議的范圍不斷擴散,美國政府不得不出來表態。就在12月19日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式指認朝鮮政府為幕后主使之后不到兩個小時,奧巴馬即在白宮表示聲援,他不僅批評好萊塢太膽小,動輒就向“獨裁者”屈服,而且嘲笑朝鮮是妄圖在美國實施審查制度。
最近幾年來,伴隨著互聯網視頻網站的勃興,美國以“言論自由”之名實施雙重的內容審查之名而激發全球范圍內大規??棺h示威的事件時有發生。2012年,一部名為《穆斯林的無知》的好萊塢電影的預告片在YouTube上傳播之后,被廣大伊斯蘭教信徒認為是詆毀伊斯蘭教與先知默罕默德,引發了美國駐也門和利比亞的使館相繼受襲,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命喪班加西使館的騷亂之中。即便如此,時任國務卿希拉里依舊以保護“言論自由”為該影片辯護,縱容網絡運營方拒不撤下該片。
在好萊塢,把朝鮮及其最高領導人描繪成“敵人”不僅符合其一貫的“政治正確性”,因為影片題材涉及到政治爭議而帶來的社會風波更是好萊塢商業最輕松的商業營銷手段之一。雖然美國電影也禁止對任何現實社會中個人或者實體的攻擊和影射(哪些總是被刺殺的美國總統都是虛擬人物,而非奧巴馬或者金正恩這樣的現任領導人),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鐵幕消失幾十年后依舊利用金正恩這樣的‘假想敵人”來進行攻訐。
正是基于這樣的“雙重標準”,奧巴馬為了維護好萊塢的“政治正確性”,呼吁索尼不要向黑客低頭,并鼓勵美國觀眾“不要被嚇倒,請勇敢地去影院看這部片子吧。”
除了去影院觀看和網上付費下載觀看之外,大量的美國網民還是選擇了通過BT下載盜版,免費觀看這部電影。據統計,在盜版種子出現后的10小時內,《刺殺金正恩》一片的累計下載量突破20萬次,20小時內超過70萬次,目前已經超過1500 萬次,而且這一數字還在增加中。
耐人尋味的是,12月20日索尼單方面宣布取消該電影的發行和放映計劃三天后,曾經收到有關黑客郵件。黑客們在郵件中要求索尼將“這部影片有關的一切內容,包括它的預告片、完整版影片立即從托管它們的網站上消失”,并聲稱一旦索尼未能這樣做,黑客們將擴大攻擊面,將手中更多的關于索尼影業的隱私和敏感數據公之于眾。
最后一役鹿死誰手,還有待觀察。
論持久戰:中美之間的網絡安全之爭
美、朝之間圍繞一部電影展開的網絡暗戰,為我們觀察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之內中美之間的網絡安全之爭,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鏡子。
作為互聯網的發源地,當今美國將包括互聯網在內的信息技術發展為國家的超級戰略,從而在新的信息疆域謀圖世界霸權地位。眾所周知,美國不僅控制了全球互聯網的根服務器、 地址資源等最重要的網絡空間資源,更掌控了整個互聯網域名及地址分配等關鍵網絡資源的分配權,以美國掌控下的全球IPv4架構下可分配IP地址為例,約43億 個全球IP地址中,美國控制了其中的15.67億個, 中國僅有3.3億個,而朝鮮只有可憐的1024個已知IP地址。
(在看不見的網絡暗戰中,信息疆域中的“鐵幕”從未消失)
在這次美、朝的網絡對抗中,雙方的技術實力儲備和資源更是相差懸殊。整個朝鮮可能有數千臺設備接入了互聯網,其一個國家的互聯網流量僅相當于美國1000戶高速網絡家庭的流量。除了極小部分通過俄羅斯提供的衛星通信接入公共互聯網之外,其中大部分通信線路都要經過中國運營商的網絡才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就在12月19日美國政府指認索尼遭受的黑客攻擊來自朝鮮方面之后的第三天,朝鮮整個國家的互聯網就陷入全面癱瘓。有專家指出,由于美國擁有全球互聯網域名解析的控制權,政府可以要求其控制的“ 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 終止類似朝鮮這樣的國家的頂級域名的解析,從而使其國家網絡陷入全面崩潰。
歷史上,美國不止一次濫用其在信息疆域的霸權地位,欺凌弱小國家,如伊拉克戰爭時期終止對其國家的域名解析,使得伊拉克瞬間在網絡空間中消失無蹤,2013年爆出的“棱鏡計劃”更是將全球網絡監控重點瞄準了中國、朝鮮等國家。用一位美國網絡戰研究專家約翰 • 阿奎拉 (John Arquilla)的話來形容,早在3年前的2011年,中美之間就網絡安全問題不斷引發的沖突升級已經進入所謂的 “涼戰”(Cool War)時期。
在新時期,“涼戰”成為新常態,它既非熱戰,也不可能讓中美這兩個緊密相依的大國倒回到40年前的冷戰狀態。“涼戰”的特點有三:一是間歇性。圍繞中美關系發展的主線,就 像此前的貿易逆差、人權爭議一樣,如今網絡安全爭戰成為中美關系和沖突中的“主旋律”之一,它會伴隨中美之間中從經濟、政治和文化等諸多差異和沖突緊密糾 纏在一起,時冷時熱,陰晴難料;其次是長期性。從短時期來看,中美之間的網絡安全沖突既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到中美之間命運相互依存、實力差異巨大的競合關系,也不會一下子改變中美在信息技術上懸殊的實力對比,但從長期而言,兩個大國之間在這一領域的博弈不僅會整體提升中國從信息技術到國防技術的實力,也會 直接影響到兩個大國在全球競爭格局上的地位,從而改變地緣政治和全球競爭格局,這也是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寸土必爭”的戰略重要性之所在。
最后一點是這一沖突的根本性。中美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爭執,表面上看是技術競爭,實際上卻涉及到“信息鐵幕”的復雜問題。雖然中美關系在諸多方面已經是唇齒 相依,但兩大巨人之間在意識形態、價值觀、社會政治制度乃至文化差異等諸多方面的巨大差異,就像是隔開雙方的一幅充滿了不信任感的幕布,所有的撕扯扭打、 猜測和指責都來源于此,因此,要消弭這一不信任鐵幕,可謂任重道遠。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全球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主要有賴于私營部門的貢獻,換言之,一國互聯網之榮,取決于商業互聯網公司之盛。除了國家層面的網絡安全之爭外,企業之間的知識情報和網絡安全爭斗更是現階段最緊迫的“暗戰”。在此次美、朝網絡風波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索尼影業受到攻擊的網站中,一些重要信息被放在了沒有任何加密的文件夾里,且文件夾取名“所見即所得”,許多被冠以“Youtube登錄密碼.xlsx”,“Facebook登錄密碼”等等的字樣,索尼IT部門的安全標準和職業水準令美國網民競相吐槽。美國的一些大公司尚且如此,我們的中國企業能不引為殷鑒?
2014年恰逢中國互聯網發展20周年,倡導“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也在中國浙江的烏鎮舉行。橫亙在中美網絡安全爭斗的最前線,“互聯互通”依舊只是局部——中美互聯網企業在對方的地盤里至今都未能有效開展業務,兩個超級大國都是以“國家安全”之名將對方的知名互聯網大企業擋在了各自的信息疆域之外;另一方面,“共享共治”還只是一個“中國夢”,美國坐享那么多的信息技術資源,并以此作為“民主價值”的一部分而備感自豪,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由此來看,愈演愈烈的網絡大戰,還只是剛剛拉開了序幕之一角。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