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 交易型B2B電商登上風口?觀點
近一年來,隨著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大鱷上市,B2C電商的熱度不斷升溫。但很多人或許沒有注意到,已經慢熱了十幾年之久的B2B電商領域,正在醞釀著結構性變革,一場震動業界的模式變革正席卷而來。
傳統B2B的困局
在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5年后,國內第一個B2B網站阿里巴巴成立。隨后,慧聰等多家B2B模式的站點在國內互聯網領域落地開花。隨著阿里巴巴B2B業務2007年在香港上市,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B2B電商模式的發展告一段落。
當時,阿里巴巴和慧聰,都是基于信息交換的B2B電商平臺。借助這一模式,很多中小企業走出國門,對外貿易因B2B繁榮壯大。具體來說,諸如阿里巴巴這樣的B2B平臺,一端對接的是國內中小企業,一端對接的是國外意向客戶。從模式上來看,阿里巴巴和慧聰,都屬于典型的信息發布型B2B平臺,因為所有的交易都在線下進行,B2B平臺不涉及具體的交易。
好景不長,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來襲,獨領風騷多年的B2B陷入危機。曾經沖到40多港元的阿里巴巴股價,在2008年10月9日跌到5.75港元。與此同時,慧聰的股價也在大幅下跌。噩夢并未結束,在全球經濟蕭條的環境下,馬云最終只能無奈的宣布阿里巴巴私有化,這是阿里巴巴從香港退市的背景。
來自最新的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中小企業B2B平臺服務營收規模為47.2億元,比上一季度有所下降。這意味著阿里巴巴、慧聰等傳統信息發布型B2B已經開始呈現出增速乏力的情況。
B2B的新活法
易觀智庫產業數據庫最新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B2B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5年第1季度》數據顯示,2015年第1季度,中國電子商務B2B市場營收規模達54.8億元。易觀的數據反映的還是傳統信息發布型B2B的營收情況。過去的一年,交易型B2B迎來大發展。在信息發布型B2B之外,很多垂直行業領域相繼出現了找鋼網、找塑料網、鏈農網等一批新興垂直領域B2B信息撮合平臺,這些平臺已突破傳統B2B只提供信息發布的局限性,能夠為供需雙方提供更多的交易撮合支持,因此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不俗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專注于B2C模式的自營式電商京東,其實一直也在布局B2B業務。2014年11月京東發布“陽光云采”戰略,今年3月又面向企業級市場發布了全新的“采購+”計劃,為企業和政府客戶提供定制化的電商采購方案。京東依托自身強大的自營電商支撐體系,能夠為企業客戶提供整合的供應鏈支持,因此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易型B2B。
從表面來看,京東B2B業務運作模式與阿里巴巴的1688模式類似,但兩者有本質區別。京東的B2B業態,整合了供應鏈、物流鏈、服務鏈,可以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采購服務。此外,針對不同政府或企業客戶在電商采購方面不同的需求,京東也有個性化、定制化的方案提供。
再看1688.com,這一前身是阿里旗下的B2B平臺,核心競爭力是信息流交換。也就是說,1688.com不過兩端分別對接了不同的B端,這與線下的中介模式類似。而京東提出的企業級客戶采購方案,是一個在線交易的完整生態,從商品選購到付款,再到物流和安裝售后這一系列的服務,京東可以全部實現,這也是自營式電商的先天優勢。相比之下,不能提供完整的供應鏈支撐是1688.com這種信息發布型B2B的硬傷。
毋庸置疑,基于信息發布的平臺型B2B已經呈現一定的局限性。隨著電子商務從信息傳遞向更深層次的供應鏈整合階段發展,交易型B2B的發展速度將不斷加快。但對于直接介入交易環節,阿里和慧聰這些老牌B2B反而沒有了優勢,以京東為代表的自營式電商由于能夠高效控制產品、技術平臺、物流、服務等諸多環節,正在顯現出優勢。
B2B的新挑戰
對于阿里和慧聰這些老牌B2B來說,如何由一個信息發布平臺,轉型為一個在線交易式平臺,彌補物流、售后等環節的缺陷,是老牌B2B們的挑戰。對于京東們而言,如何做好企業采購市場,同樣是一個新的挑戰。
來自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政府采購、國企采購在內的全國公共采購市場總規模即超過20萬億。顯然,企業級采購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另一方面,“互聯網+”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后,企業采購電商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看來京東用自營電商模式深耕企業采購市場的思路是對的,但實施中仍面臨不少挑戰。
尤其在政府采購這一大市場,電商企業面臨諸多挑戰。此前網上不止一次曝光了政府的天價采購事件,“互聯網+”時代到來后,政府采購電商化勢必會加速推進,畢竟采購電商化可以讓政府采購更加透明。只是,政府采購要符合相關法規的要求,要在政府采購電子交易平臺的框架內進行,而各級政府目前在電子交易平臺的建設上尚需要時間。好在今年3月1日起實施的政府采購實施條例明確規定,國家將實行統一的政府采購電子交易平臺建設標準,推動利用信息網絡進行電子化政府采購活動。相信隨著政府電子交易平臺逐步建設完成,政府采購的電子交易將大行其道。
而對于企業采購領域來說,則要相對簡單一些。因為企業更容易以完全市場化的眼光來選擇采購模式。電商平臺能夠提供優于傳統采購模式的供應鏈服務,大大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購效率,就會被企業所接受。只是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采購需求千差萬別,如何能夠提供高效的電商化采購解決方案,是對于電商企業的考驗。
眼下,“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在政府大力推進電商發展的大背景下,電商企業能否抓住機遇,在即將迎來高速發展的企業級采購電商化市場分得一杯羹呢?信息發布型電商平臺與交易型電商平臺究竟各自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呢?這些問題或許是我們觀察未來B2B電商發展前景的重要看點。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