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們的布局,從來不止于解決目前的自身問題。
" 別人家的公司 " 終于也出現了?
今年,一場悄悄的福利革命開始了它的終極進化。
2025 年 9 月,京東北京總部的實習公寓正式開始使用,對于在本公司就業的實習生實現免費拎包入住,直接解決了青年人才的臨時住宿問題。
然而,除了京東,包括騰訊、小米等科技大廠都集體化身為了 " 包租公 ",把一線城市五千的月租,直接打到 1999 元,甚至是免費。
圖片來源:京東官方
一個個打工 " 牛馬 " 們,都希望能夠獲得租金低、通勤快、居住爽的三角利益,但真正可以達到的,簡直是微乎其微。
而這些大廠就開始抓住這一場 " 福利內卷 ",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當然,巨頭們的每一步棋都是走的深謀遠慮。
給員工們省下每一份房租,就在為更龐大的 " 戰略資產 " 添磚加瓦。
他們從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在為整個未來的生態謀篇布局,精準卡位。
那么,對于這盤房屋大棋,他們是如何算贏的?
1 " 兵馬 " 成本的精妙優化
在工作崗位不斷短缺、求職人才的越來越多,這一競爭尤為激烈的情況下,大廠公司也面臨著挑戰。
現金薪酬的壓力不斷上漲,以及許多高員工不斷流失。
在人力成本這筆最大的賬目上,他們不是選擇簡單的 " 降薪 " 或 " 砍預算 ",而是想要通過將 " 現金薪酬 " 轉為 " 住房福利 ",來實現成本下降、效率提升與人才篩選的三重勝利。

第一棋:將運營成本轉化為企業資產
在一個公司的運營當中,人力成本往往占據較大的比例,傳統模式下,支付給員工的現金薪酬是純粹的運營成本,就對公司利潤的形成有著即時侵蝕。
他們通過將把員工工資減少的那一部分轉化為投資固定資產,這樣不僅形成了有價值的資產,而且使用年限也遠遠長于現金的消耗速度。
這相當于是一筆能夠長期持有、甚至可能保值增值的實體資產,極大地改善了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實現了成本支出的結構化。
第二棋:鎖定核心員工的黃金價值
互聯網公司的員工結構往往更新迭代的很快,流失率極高,頻繁的招聘、培訓及業務銜接過程中強大的效率損失,就不斷消耗著企業的資源。
那么,一套免費或補貼的公寓,構成了一個強大的" 軟性綁定 "機制,能有效將核心年輕骨干的服務期穩定 1-3 年。
作為一名人才新人,這剛剛好是從融入、成長到成就展現最高峰的關鍵黃金期。
大廠們就因此獲得了更穩定、更高效的產出,顯著降低了因人員頻繁更替帶來的重復性投入。
第三棋:吸引與篩選高意愿人才
7 月,小米的青年公寓正式啟用,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定泗路,距離小米智慧產業園僅有 3 公里,而距離小米科技園約 10 公里。
就是這樣近距離,吸引了大量的對通勤效率極度敏感、愿意為節省時間和精力而接受條款、并全身心投入工作的 " 奮斗者 "。
而對這樣的形式并不喜歡的人,更加向往生活與工作隔絕,他們往往就會在權衡利弊下望而卻步。
這樣就完成了一場無聲得篩選,幫助企業招聘了一支價值觀更契合、戰斗欲望更強烈的核心團隊,從源頭上優化了人才隊伍的質量。
2 一著一子,化 " 費 " 為 " 勢 "
在巨頭們的戰略棋局中,提升運營效率成為了一步關乎全局勝負的 " 妙手 "。
對一家企業而言,想要抓住高效率,恰恰就需要 " 時間 " 與 " 規模 " 這兩枚關鍵棋子的合理運用。

第一子:時間棋,激活生產力
想要一個企業得創新與活力日益飽滿,最核心就在于員工的專注力與創造力。
所以,面對每日 1-2 小時的通勤,看似是員工的個人時間成本,實則是對企業核心效能的切割。
減少通勤路程, 每天為每位員工回收近 1 小時的 " 黃金時間 "。
這筆時間既可轉化為更飽滿的工作狀態,直接提升當日產出;也可轉化為更充分的休息與學習,長期滋養員工的創新潛力與工作熱情。
避免了通勤疲憊對工作效率與注意力的折損。
這步棋的高明之處在于,它并非強行延長勞動時間,而是通過優化時間配置,來 " 激活 " 了原本被浪費的沉睡資產,實現了員工福祉與企業效能的完美統一。
只有員工待遇好,公司才能留住員工。
第二子:規模棋,聚合資源
過去,福利模式都是為分散的員工發放租房補貼,是 " 分散布局 ",看似靈活,實則效率低下。
每個員工住房的環境、價格、距離都不一樣,沒法實現全方位的滿足。
而建設集中式公寓,則是一著凝聚 " 規模勢能 " 的棋。
管理效率變得更加規模化,由于大家都生活在一個社區,極大降低邊際管理成本,一旦公司出現緊急狀況,直接加班可能就是必不可少的。
生態也變得協同化,集中社區本身就能成為一個微型的多元生態。
擁有配套的商業、休閑、社交空間,不僅進一步提升員工的生活效率,更潛移默化地促進了非正式交流與團隊融合。
在大廠公寓居住的員工表示,在這樣的公寓住著,認識的人就不再是同部門的同事,還可以認識到其他人才,對一些時候工作事務交流提供了幫助。
潛移默化地促進了這種非正式交流與團隊融合,就形成了無形的文化增值,是分散居住無法比擬的。
巨頭們的布局,從來不止于解決目前的自身問題。
最高明的招法,是將自身的成本中心,挖掘可以在未來繼續發展的戰略性機遇。
這也為其他企業提供了新的思路——真正的 " 降本增效 ",不是一味地削減開支,而是通過戰略性投資,從根本上優化成本結構,為未來的增長構建強大的基礎設施。
來源:日晞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