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郵政7000臺無人車租賃集采項目,吸引了全行業關注——這不僅是中國郵政首次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引入無人配送車,也是無人配送車行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集中采購。
此次招標中,7000臺無人車分為8個包,涵蓋3-12立方米不同裝載量的車型。近日,中國郵政公布了中標候選人,共有7家企業入選,每個包均確定1名主選供應商與2名備選供應商。

8個包中,中郵科技與九識智能分別中標4個包的主選供應商,其余5家企業則以備選供應商身份中標。
據參與此次招標的企業人士透露,本次投標的價格競爭異常激烈,主選供應商報出的租賃價格低于市場普遍水平,屬于“賠本賺吆喝”的范疇。從招標結果來看,在行業尚未形成產品與服務明顯差異化的背景下,價格戰的爆發或難以避免。
租賃模式對企業構成現金流壓力
無人車的租賃模式本身就會給企業帶來現金流壓力——企業需先行墊付造車成本,再通過租金逐步回收資金。而低于市場普遍水平的招標報價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先投入、慢回款”的財務負擔。
價格戰導致租金收入被壓縮,企業不僅要承擔前期墊資壓力,還需持續投入資金以覆蓋日常運維成本。從財務角度分析,租賃模式下企業需將車輛作為固定資產核算并計提折舊,而低價帶來的租金收入往往難以覆蓋折舊費用,這會直接拉低企業的毛利率與凈利潤水平。
對大部分無人車企業而言,目前仍處于投入階段,尚未實現盈利。因此,缺乏穩定融資渠道的企業,根本無法承受這種“高投入、慢回流、低收益”的租賃模式。
租賃價格低于2000元/月難盈利
中國郵政的招標公告顯示,本次采購的無人車租賃服務包含但不限于:無人車硬件設備租賃、自動駕駛服務(FSD)及算法升級、無人車運營服務(含地面保障、遠程操控、地圖采集等)、維保服務(含日常養護、維修升級、零件更換等),以及保險服務等。
再疊加遠程運維系統的投入、運維團隊的人力成本,企業的現金流面臨嚴峻挑戰。有業內人士直言:“單臺車若租賃價格低于2000元/月,租一臺就虧一臺。”
據透露,此次中標的主選供應商,其報出的租賃價格根據車型不同,介于1300-1800元/月之間,這樣的報價顯然未考慮盈利。主選供應商中,中郵科技作為中國郵政下屬企業,可接受不盈利的合作;而九識智能作為具有互聯網背景的創業公司,“燒錢換規模”的打法正是互聯網行業的常見路徑。
“燒錢換規模”的打法能否奏效?
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燒錢換規模”曾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增長策略,但將其移植到無人車行業,會面臨更多挑戰。
互聯網行業的核心優勢在于邊際成本趨近于零——當用戶從百萬級增長到億級時,新增成本微乎其微。但無人車行業與互聯網產品的虛擬交付屬性不同,每新增一臺運營車輛,都意味著硬件采購、生產制造、物流運輸等一系列剛性支出,規模擴張得越大,資金消耗量也就越高。
同時,無人車不同于互聯網產品,其運營涉及大量線下工作。這意味著,規模越大,對產品穩定性與可靠性的要求就越高,運營與服務成本反而可能隨之上升。
更關鍵的是,隨著無人車隊規模擴大,覆蓋區域增多,調度系統的復雜度會呈指數級提升。若技術成熟度不足,可能出現“規模越大、損耗越高”的問題。
價格戰將透支行業長期發展潛力
中國郵政采購大單引發的價格戰,折射出行業開啟大規模商業化后,企業對擴大市場規模的急切需求。
短期來看,“賠本賺吆喝”的競標策略或許能讓部分企業拿下大額訂單、獲得市場關注,但租賃模式下的現金流壓力、低價背后的盈利困局,以及“虧損換規模”打法在重資產行業的水土不服,都在不斷透支行業的長期發展潛力。
當企業陷入“造得越多、虧得越狠”的惡性循環,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技術研發投入被擠壓、服務質量打折扣。最終受損的不僅是企業自身,更是整個行業的信任根基與商業化前景。
無人配送車行業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力,應建立在“技術成熟度、運營效率、成本控制”共同構建的商業閉環之上,而非依賴低價“燒錢換規模”。
無人車需求方也需正視無人車全生命周期的運營成本,給予企業合理的利潤空間,避免因低價導致產品與服務質量下降。只有當行業回歸“成本可覆蓋、盈利可持續”的商業本質,無人配送車才能從“概念產品”真正轉變為“實用工具”,在物流行業的變革中站穩腳跟。
這場由郵政大單引發的價格戰,不應成為行業內卷的開端,而應成為推動行業理性轉型的契機——唯有如此,無人配送車行業才能突破盈利困境,駛向更健康、更長遠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