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中央一號文件就持續強調加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2025中央一號文件對鹽堿地治理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強調了“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核心精神。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陜西榆林鹽堿地治理成績斐然,截至2024年底全區共建成高標準農田61.37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51%,生動展現了將鹽堿地治理視為端牢中國飯碗關鍵舉措的可行性。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國糧食安全事業同樣臨從“吃飽”到“吃好”的深刻轉型。而新階段的課題,也順勢變為夯實產量基礎的同時,強化糧食供給側與餐桌需求側的有效銜接,更好地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藏糧于技——鹽堿地變身新糧倉
當前,我國鹽堿地治理正從傳統土壤改良,轉向“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 相結合的系統治理。全國還有超過5億畝如榆林那樣具備開發潛力的鹽堿地,作為戰略后備資源逐步釋放增產潛力。
在黃河三角洲,東營利津縣通過生物改良技術推動1.5萬畝鹽堿地變身“米糧川”;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培育的68個耐鹽堿新品種,讓更多“潛在糧倉”轉化為現實產能。這些實踐不僅展現我國向鹽堿地要糧食的決心,也彰顯出科技賦能下“吃得飽”邁向“吃得好”的可行路徑。
科技賦能——守護每一粒糧食的價值
讓鹽堿地變身“糧倉”保障產量安全,是我國糧食安全體系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廚房科技創新也同樣是讓每一粒糧食都綻放出美好風味,助力百姓“吃好”的核心驅動。

圖為:美的電飯煲供圖
面對我國米種多樣、口感需求不一的飲食國情,智能烹飪科技展現出的精準應對能力尤為重要。美的推出的花瓣Pro 電飯煲,就通過構建覆蓋上千種米型的數據庫與數萬次測試形成的專屬烹飪曲線,以及花瓣2.0 IH加熱技術、負離子鮮氧風環、純鈦0涂層等創新,系統性地解決中國家庭因米種差異導致的烹飪痛點。
這類創新不僅是電飯煲的硬件升級,更是“藏糧于技”戰略在民生層面的生動實踐。秉持“香甜好米飯”理念,美的電飯煲通過覆蓋上千種米型的烹飪曲線數據庫,讓鹽堿地產米與傳統稻米都能綻放最佳風味,實現美味平權,其背后是科技對農業價值的深度挖掘——以“一米一曲線”的智能烹飪,將各地農民的辛勤耕耘,轉化為餐桌上的香甜米飯,讓每一粒糧食物盡其用,真正實現了“惠民生”從田間到餐桌的同頻共振。

圖為:美的花瓣Pro lH電飯煲
從鹽堿地里的攻堅,到廚房中的創新,提升主食品質與體驗的完整鏈條正在形成。在國家戰略引領與科技持續深耕下,中國人的飯碗必將端得更穩、更香,邁向更高品質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