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爭12萬億市場,傳統銀行的消費金融“肉搏戰”如何打?金融
消費金融,這個一直被視為站在風口頂端的領域,在這一周內又再次爬上了Top熱度話題。
驚人的上市潮,亮眼的半年報,讓身處在這個風口中的每個個體都感到“虎軀一震”。這種層層增長“共嗨”的氣氛,不僅刺激了市場,也讓“銀行”這位老人,重啟了浴血奮戰的革命勁頭。
然而與現實相比,象征傳統的銀行機構,真的準備好實現夢想了嗎?
1.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銀行如何贏市場?
消費金融的“高潮”無疑正在來襲。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在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個人短期消費貸款約為5.1億元,同比增長24.8%。無論是信貸結構還是消費模式,消費信貸滲透率都以線性方式快速上漲。而如按 20%的增速預測,到2020年我國消費信貸的規模便可超過12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者金融市場。
這樣的規模引得一群“野獸”逐鹿中原。公開資料顯示,在親眼見證消費金融市場驚人的上揚軌跡后,大量互聯網企業展開了加速布局消費金融業務的軍備競賽,而一些老牌消費金融公司則開啟了擴張、融資、繼而上市的腳步。
不少媒體發現,在今日頭條風控崗位中,明確顯示了熟悉小額現金貸產品的招聘條例;隨后門戶網站“元老們”新浪、鳳凰,也都在最近殺入消費金融領域,上線了現金貸產品。
另外9月19日趣店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IPO申請書,和樂信集團公布的2017年登陸紐交所的“宏偉計劃”則更是將這一群體活動推向了“高潮”……
而就在這場狂歡的盛宴里,一向不隨波逐流的傳統銀行,也悄悄端起了歡宴的酒杯。
“很多銀行認為,抓住消費金融,就是抓住了市場命脈。”互金平臺錢保姆負責人認為,由于受到“后房貸”時代的制約,這些傳統金融巨頭們正在將目光鎖向更短期、靈活的增長型業務,就如同錢保姆對接優質車貸資產一樣,誰占有了這類輕資產,就很有可能占據今后的金融高地。
公開資料顯示,包括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在近幾年推出了消費金融產品,這些產品種類繁多,既有信用卡,也有消費貸款類。而除此以外,銀行也加快了消費金融公司的角逐速度。
從銀監會官網看,截至2017年6月底,在監管層總共發放的21塊消費金融牌照中,光是商業銀行控股或參股的就占到了18家,除了蘇寧消費金融和馬上消費金融為蘇寧云商和重慶百貨控股,南京銀行、重慶銀行參股外,其余均以銀行控股為主。而從2010年的3家到如今的18家,銀行無處不在地彰顯著膨脹的野心。
然而,正當銀行不斷將“爪牙”伸入消費金融深處時,不少看客卻為銀行捏了一把冷汗。“消費金融是熱點,但也可能是最大的風險點。”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經理稱,“當一個跑道站滿太多選手的時候,這個跑道的正常秩序就很容易被打破。”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大量企業、銀行機構參與到消費金融的角逐中,正在使市場變得過熱,繼而引發出連鎖反應。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近期發布的《中國去杠桿進程報告》顯示,在2006-2016的十年間,中國居民杠桿率已從11%升至45%,增長了三倍以上,僅2016年末至今年一季度,這一數字就已上漲兩個百分點,居民部門貸款同比增速高達25%。
這里面,“現金貸”占了很大隱患。一方面,沒有特定使用場景的大額現金貸款,正在打著消費名義流入房地產市場,這些額度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并逐漸以房抵貸的形式成為了隱形的首付貸;其次,龐大的“共貸人群”也使得這一領域走向了另一條岔路。據知情人士透露,60%的現金貸借款人都曾有過兩家以上平臺的借款經歷,他們就像滾雪球一般,推動著中國民間杠桿率的不斷攀升。
“如果消費金融再繼續過熱下去,我們可能要面對崩盤的一天。”某業內人士稱。而擺在這些傳統銀行機構面前的,還不僅僅是“資產原罪”,對手的夾擊,也讓他們過早地迎來市場拐點。
在網貸之家公布的消費金融類公司半年報中我們看到,在17家涉足消費金融領域的公司中,像趣店、宜人貸、捷信等互金企業占到了盈利榜的頭部位置,這些企業不僅在營業收入上遠超持牌系或銀行系,在整體增長率方面更是傲視群雄。而相比之下,除卻興業、中銀和招聯三家外,銀行系整體依然市場辨識度不清。由于整體數據不全,多數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成立時間并不長,發展不一,不同特性的業務在一個大池子中也沒有體現出獨立價值。
“目前的情況是體量足夠大的銀行在積極嘗試,急于占領市場,做市場的先行者,但互聯網和電商企業擁有大量數據,也都在往金融方向發展做滲透。”銀行專業人士分析稱。“兩強相爭,只能先下手為強。但步子邁得太大也有風險,且股東合作、業務模式尚無成熟驗證,市場究竟會如何,我們也只能邊走邊看。”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不論傳統出身的銀行大佬們是否能夠從容應對,擺在他們面前的還不僅僅是這個看得見的危機。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軟性問題”也正在侵襲而來。
2. 2C用戶時代,銀行如何控風險?
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主辦的2017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前景與風險”分論壇上,不少金融專家做出了“中國消費金融只停留于第一階段”的評價。
在懂行的技術人看來,雖然近些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為我們帶來了更多大數據,但算法和模型卻并沒有發生實質上的改變。“目前金融科技的算法,很多都是在10多年前、20年前已經發明了。”某消費金融平臺技術負責人稱。
雖然消費金融帶來了業務的革新,但從根本上來說,行業并沒有產生真正可匹配的風控體系,而這點在傳統銀行的身上又尤為明顯。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銀行就提出了場景化、數字化、移動化的口號,不過從實施效果來看,這一口號的目的并未完全實現。“某銀行人員稱。銀行作為傳統金融業務主體,雖然資金成本優勢顯著,但在業務延伸上,卻缺少了核心搭建。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傳統銀行在進行消費金融布局時,往往只在乎“渠道”和所謂的“場景的連接”,并沒有花大力氣在業務的準確性和用戶風險防范上。
“80%以上的不良貸款來自于欺詐。”某大型銀行消費金融事業部負責人分析,“但一整套針對性算法模型的開發,又會占用掉運營過程中大量的成本。”由于長期面對2B客戶,銀行在消費金融領域的風控程序顯得“有心卻無力”。
“幾十年來,銀行面對的都是象征頂級人群和大型企業的2B用戶。而這些用戶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強特征’。”銀行風控人員表示。房子、車子、資產等等,這些過去我們所熟知的風控判斷物,在形成銀行長久風控經驗的同時,也固化了銀行的風控思維。
來自銀行的最具代表性的風控審核方式是:以用戶填寫資料、央行征信報告和其他第三方合作數據,得出用戶身上的“強特征”數據;再通過評分卡、規則引擎等經驗模型,算出用戶的風險等級。而這一方式,也幾乎被沿用在消費金融的2C用戶上。
但這一次,這種富有經驗的算法卻沒有靈驗。
與2B用戶不同,消費金融大多是85、90后的2C用戶,這些長尾用戶并沒有所謂的“強特征”。但由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滲透,卻在各類交互行為中,留下了大量“證據”。
“實際上,傳統銀行要做的是調整這類人的信用采集點。”某金融科技企業風控負責人表示。在他看來,雖然銀行在場景、渠道上做了改變,并開始通過第三方平臺利用大數據,但這些數據的分析原點,仍然在于一些可見的“強特征”上。不過2C用戶的風控重點卻全然不在于此。
不少技術人員認為,2C用戶的風控要點在于“弱變量關系”。這些關系并非是我們肉眼能夠辨別,它很可能“隱藏”在一次對話、一個習慣性行為,或是一次購買選擇中。這些“證據”并不像“強特征”那樣能夠一錘定音,但通過算法引擎分析,它們在微弱的調整維度里,進行準確的辨別。所以基于此所誕生的用戶畫像,更加看重對“人”的風控,而不是將風險基點交于場景、資產這些“身外物”捆綁。
也許在消費金融領域,銀行要學習的風控技能并不是將原有的經驗模型,移植到大數據的環境中,而是如何將風險點重新落回到用戶本身。
究竟該抓取什么樣的數據,以怎樣的方式抓取。這道看似“輕車熟路”的問題,卻又把關鍵點交還給了“銀行”這個傳統風控行業的老大哥。而面對“散落狀”的2C用戶,銀行急需解開這道風控命題的最終謎底。
3.放下姿態,銀行做好準備了嗎?
過去幾年,金融類初創企業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滅了銀行”,而銀行方面也在考慮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新企業對其商業模式的挑戰。
西班牙對外銀行董事長Carlos Torres Vila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國際銀行已經意識到金融科技企業正在挑戰其經營方式,包括轉賬、貸款等各方面;同時,大部分金融科技企業也深知他們沒法“獨挑大梁”。
這一現實,使得不論是傳統銀行還是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都開始不約而同地“握手言和”。很多例子可以佐證,國際上的傳統銀行正與新興企業家正在加強合作。
倫敦的一家市價10億美元的轉賬機構TransferWise,與愛沙尼亞最大的銀行LVH展開合作,將業務整合到智能手機軟件上;同年,美國貸款公司Kabbage和西班牙Santander銀行深度合作,展開中小型企業貸款服務。
而包括桑塔德銀行(Santander)、摩根大通(JPMorgan)、巴克萊銀行(Barclays)和ING(荷蘭金融機構)在內的幾大國際銀行,要么在和初創企業合作,要么就在收購金融科技型企業,并且這樣的趨勢正在愈演愈烈。
當然,這種融合也開始在中國境內發生。
公開資料顯示,截止目前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之間已展開25起合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2017年開年以來BATJ與四大行的“聯姻大會”。而這也驗證了這兩大金融體在各自領域中的利弊相爭。
“中國正在不可避免地金融消費金融第二階段。”金融專家稱,“這一時代不同于以往單純的場景、渠道建設。它將兩大金融體的矛盾進行凸顯、融合,最終形成一體。傳統銀行也將不可能作為一個獨立體而存在。”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也許相比銀行,金融科技在資金成本、市場信用度以及牌照方面處于劣勢,不過這類企業卻具有非常靈活的機制,譬如比銀行更先進的技術以及比銀行更好的一個激勵機制等等。事實證明,傳統銀行與現代金融科技勢必需要聯合而行,而這也就意味著,銀行要開始學會“低頭做人”了。
“我們已經開始與金融科技企業進行必要對接。”某銀行消費金融負責人透露。據悉,部分銀行已在支付、反欺詐、大數據領域與國內一線金融科技企業展開了合作。而這些合作的終點,很有可能就是中國消費金融的二次爆發。
從相互競爭到合作共贏,傳統銀行極有可能在未來充當一個“基底”角色,用自身龐大的金融市場基礎托起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的2C用戶消費金融市場。而消費金融也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場景和系統,而是一個完整、全新的生態體系。
比方說,銀行利用線下信用卡優勢搭建對應場景,借助金融科技企業的云計算、大數據、算法模型等技術控制風險因素并進行跟蹤,而這一數據將經過沉淀后重新反哺回數據特征庫,進行校準和共享。這或許就將是傳統銀行消費金融化的最佳出路,也是未來消費金融可預見的融合化格局。
從被追趕,到追趕別人,傳統銀行正經歷著兩個金融時代的跨越。而對于這位“老大哥”來說,過去并不燦爛,未來也并不可怕。
【來源:七月的MiuMiu 】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