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典型 "00 后的職業成長路徑
這個時代里的年輕人還會選擇創業嗎?
學歷貶值,行業迭代,房價高企,35 歲危機 …… 未滿 25 歲的 00 后們對職場已然望而生畏,轉而追求穩定。" 見證過繁華,卻不曾參與;身處于變化,卻鮮有底氣前行 " 是許多人的內心寫照。
2025 年,在經歷兩年大大小小的考試后,姜一雯終于在 " 應屆生 " 身份 [ 1 ] 的最后一年省考上岸。在公考這座擠滿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上,清華、北大等一流院校畢業生屢見不鮮。據統計,2025 年國考公務員崗位數 18948 個,招錄近 4 萬人,報名人數 341 萬,錄取率僅為 1.1%。
公考是 " 努力相對能看出一些回報 " 的選擇。為了這個選擇,姜一雯壓抑了內心的另一個聲音:" 我其實想創業。"
追尋著 00 后創業者的步跡,《職場 Bonus》見到了這樣一些例子:
00 年出生的田逸豪,大二便開始創業,畢業時已有超百萬存款;
01 年的孫東來,考上中科大的暑假,在一場黑客松活動上被點燃了創業的激情;
02 年的仲泰,高中時便已展示出了較強的內容和運營天賦,大三創業科技內容媒體《特工宇宙》,現已成為 AI 領域的頭部內容創作者;
高中學歷的 Vincent 和 Kay,在傳統教育體制之外的成長路徑,使他們早早接觸到了真實的商業,創業路徑更清晰。
很少人能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直面不確定性。沒有資深人脈積累、沒有成熟團隊背書,卻還能在市場中撕開一道口子——肅然起敬的同時,我們試圖在他們身上找到屬于這個時代的火光。點燃他們的,究竟是勇氣、韌性,是各自的回憶與過往,還是對新趨勢的掌握?
[ 1 ] 應屆生身份是指在特定時間段內,從學校畢業且尚未正式進入職場的畢業生。部分地區省考,在畢業生畢業后的兩年內,未落實工作單位的畢業生可以按應屆生身份報考。
見過的谷底有多深,人對勝利的渴望便有多強 ╱ 01
有能力成事很重要,相信自己能成事更重要 ╱ 02
高三運營,大三創業,我把擅長變成事業 ╱ 03
敢想、敢做,是年輕人最寶貴的品質 ╱ 04
跳出 " 好學生 " 框架后,創業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 05
見過的谷底有多深,人對勝利的渴望便有多強
謝政(Vincent),2002 年生,Bonjour 創始人
初中的時候,我和其他同學不太一樣——我也說不清楚具體哪里不一樣。只記得一次,有幾十個人沖進我的教室里毆打我,而老師沒有及時出現。
這場事故也導致我很長時間都沒法回學校上課。從小父母沒時間管我,我的世界里大概就只有爺爺奶奶。看著鼻青臉腫的我,他們很心疼。我很愧疚。
那時我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和別人不一樣,是我錯了嗎?
因為沒辦法正常上課,我高中只能在職業高中 [ 2 ] 就讀。在職高,迎來了我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初中時候,受美劇《疑犯追蹤》的影響,我對編程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我喜歡喬布斯,自己心里一直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我堅信我能像喬布斯一樣,做出自己的 Apple。
職高讓我有機會真正開始自學編程。
我被老師選中為有潛力的學生進 " 實驗室 ",走競賽路徑。實驗室里環境寬松,功課主要還是靠自學。那時我每天早早起床到實驗室,照著課本一點一點自學前后端語言,晚上踩著十點半的宵禁回寢室。
我第一次編程實踐,是做貪吃蛇的小游戲。貪吃蛇本來是一個用來練手的項目,卻花費了我三周的時間。雖然我沒辦法很快速弄懂它,但是那些鉆研的時光會令我無比興奮:寫代碼、查 Bug、反思、改代碼,Stack Overflow、Youtube、稀土掘金 [ 3 ] 等交流學習平臺,成了我離不開的 " 導師 "。
我的能力迅速成長,我也迎來了第一份工作。工作的第一年我在公司里住了一年半。
初入公司,要接觸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 iOS 系統。我不想拖大家的后腿,所以甘愿更努力一點。工作第一年,我幾乎一直睡在公司。每天凌晨五點鐘才睡,上午十點爬起來繼續干。
雖然工資不多,但我覺得真正動手去操作得到的 Know-how 遠比書本上的知識更值錢。
在第一家公司的三年半里,我和公司一起成長:有想法我就去嘗試,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業務也會倒逼我進行一些新奇的嘗試,比如一些非學不可的小眾編程語言,比如自學做產品、做運營。為了做好產品,我曾研讀《毛選》。公司慢慢成長到有五六十人規模的大團隊;我也從一個小白程序員,成長為產品經理和半個業務負責人。
● 公司年會上的 Vincent
2023 年,AI 帶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興奮不已,決心去創業。
我堅定要做一個創業者社區。因為 " 交流 " 是創投圈的剛需,有很多和我一樣的 "i 人創業者 ",或是手里沒什么資源的小白創業者,他們需要一個交流的平臺。
創業的第一個月,我在師兄家打地鋪睡了近一個月。后來為了省錢,也是為了陪陪爺爺奶奶,我回老家繼續做產品。但也許是切口不對,沒擊中人群,產品一直無法實現商業化。
這時,我的資金已經所剩無幾。許多人勸我放棄。我必須做一個決定。
喬布斯對我影響非常深刻——以至于,我想如果我放棄這個項目,我應該會后悔一生。但若繼續做創業者社區,產品需要革新。
2024 年 1 月,我飛去杭州,繼續創業,改用社交名片作為社區切口,正式開始「Bonjour」這個項目。
2024 年上半年,是我二十余年人生中最煎熬的時刻:產品還沒有上線,貸款支持項目開銷,去星巴克唯唯諾諾蹭座,晚上回僅側身才能進門的小租屋休息 ……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我負債十幾萬。我沒有錢買機票回去給爺爺過生日,我也沒想到我錯過的是爺爺此生最后一個生日。
轉變發生在 2024 年 7 月。黑客松的活動上,我熱情地向每一個人推薦我們的產品,創業者們都很喜歡它。Bonjour 從第一天火到最后一天。活動最后一晚,我在產品展區講述我們團隊的故事,有投資人和甲方被感動,當場跟投和下單。
● 黑客松活動上的 Bonjour 團隊
5 天,我們拿下了 10 萬的贊助,后面找來的投資也絡繹不絕。Bonjour 獲得了奇績 215 萬元的投資。
今年 3 月,Bonjour 上線了社區功能。產品用戶數從 0 增長到 1 萬,Bonjour 走過了 4 個月;上線社區后,產品增長相同的用戶量,只花了不到之前一半的時間。
創業情況慢慢好轉,我的債務也還在逐步償還,回望走過的這一路,很感謝初中沒有自我放棄的自己,也感謝第一段工作中做產品的經歷,讓我找回了自信,感謝去年三個月沒發工資仍然堅持做 Bonjour 的小伙伴們。
人生撐到終點,自有回甘。
[ 2 ] 職高屬于中等職業教育范疇,是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普通高中互為補充,共同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不同路徑的選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進入相應的職業崗位工作,滿足社會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
[ 3 ] Stack Overflow 是世界上最大的編程及技術問答網站,成立于 2008 年,由 Jeff Atwood 和 Joel Spolsky 創建;稀土掘金是國內一個技術交流社區,由前后端技術社區發展而來,覆蓋了 Web 前端、移動開發、產品設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諸多技術領域,致力于為廣大開發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和成長的平臺。
有能力成事很重要,相信自己能成事更重要
田逸豪,2000 年生,圖靈集市 CEO
雖然學校是大專,但畢業時我賺了小幾百萬。
我們學校在浙江號稱 " 騎著單車進,開著寶馬出 "。我學電商專業,入學時剛趕上拼多多早期—— 2018 年的電商市場一片火熱,學長們做拼多多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毫不夸張地說,到學校里送貨的卡車都 " 絡繹不絕 "。看著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我也想找點事情做。
但我想做點跟別人不一樣的。
我選定了 " 國際貿易 " 方向。大二時,我發現了 Shopee [ 4 ] 這個平臺,先上了幾個品來試試水。沒料想上午上完品,下午就有一位來自東南亞的客戶下單。
后來才知道,我是第一批入駐 Shopee 的商家,踩中了平臺起步期時的紅利,所以開始走得比較順利。
決定正式創業后,我開始做系統化運營的一系列動作:優化產品詳情頁,優化商品信息,研究平臺的算法機制,做流量,關注轉化率 ......3 個月后,店鋪的訂單暴漲。搭倉庫、對單子、熬夜發快遞幾乎成了我的常態。
因為太忙忘記吃飯,我熬得腸道出血,進醫院三四次。
● 田逸豪熬夜和學弟學妹們一起搭的倉庫
但這個紅利期只持續了半年左右。等我快畢業那會,平臺規則已經不太適合一些新手小白去上手:平臺會多方面對商家進行考核和推薦,倒逼商家去進行低價競爭,利潤大不如前。
創業失敗后,反而會對勝利萌生出更強烈的渴望。畢業后,我繼續創業,轉為學長合作做直播電商。
直播電商的業績說出來比較嚇人,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做的不夠好——最巔峰的時候一個月 1000 多萬 GMV,年終盤算利潤,卻不到 5 個點。1000 多萬 GMV 的背后,商家不僅要背負諸多成本,還有資金使用風險,利潤大家分了分,忙忙碌碌一年到手其實也沒多少。電商難做。
● 某場直播數據
這時,我身邊很多同齡人已經結婚生子。父母也曾催我回家,但我拒絕了。
2023 年,正值出海和 AI 大熱,我想在這兩個領域嘗試一下。
因為自己是半個外行,我先后被別人以投資 " 海外版抖音 " 和 "AI 硬件 " 為名騙了十幾萬。不過,我拿到了做 "AI 錄音筆 " 的門票。
AI 錄音筆本來就是已經是被 Plaud [ 5 ] 驗證過的需求。在發現被騙后,我緊急聯系之前技術團隊的員工,了解好 AI 錄音筆的技術點后,迅速重組團隊研發,跑通市場和供應鏈,不到半個月便攢好了產品、技術和供應鏈。
半年內,我們的 AI 錄音筆銷售額超 10 萬美金,成為當時市場上僅次于 Plaud 的存在。但后來 Plaud 攻勢太猛,我們資金有限,我便退出了。
我堅信 AI 的能力會越來越強,并且在未來能完全覆蓋掉人類的一部分工作流。我仍然堅持在 AI 方向創業。
2025 年初,我找到了新方向:網紅營銷智能體。
網紅營銷也是一個已經被驗證的需求:市面上最大的網紅營銷 SaaS 有 40 萬注冊用戶,客單價 2 萬的情況下,年營收在 5000 萬——這意味著,付費率只有 0.625% ——有很大一部分商家的需求還沒有被滿足。
想清方向后,我迅速組建團隊,吸引來了幾位清華的同學和我合作。
深圳、杭州、北京三地辦公已成為我的常態。目前,星效正開放免費內測,還沒有進行大范圍宣發,卻已有超千戶商家的需求等位。
我始終相信,只有少數勇敢的人能看到未來。
[ 4 ] Shopee(蝦皮)是一個東南亞及中國臺灣地區的跨境電商平臺,成立于 2015 年,隸屬于 Sea Group(前稱 Garena)。它主要面向東南亞及中國臺灣地區的消費者,提供廣泛的商品選擇,包括電子產品、時尚服飾、家居用品、健康美容產品等。
[ 5 ] Plaud 是一家專注于開發 AI 硬件的公司,其產品 Plaud Note,是全球首款搭載 ChatGPT 功能的 AI 錄音筆,采用卡片式設計,可直接吸附在 iPhone 背面,具備通話錄音和環境錄音功能,其核心功能包括文本轉寫、會議記錄生成、思維導圖制作等。
高三運營,大三創業,我把擅長變成事業
仲泰,2002 年生,特工宇宙創始人
我一直都比較有做內容和運營的天賦。
高三備考本應最激烈的時期,我們那屆趕上疫情,只能在家上網課。課業之余,我和同學一起做了一個信息和試題共享交流平臺。初心是想通過互聯網的手段,能讓備考的同學們快速拿到質量高的試題。
由于內容和人群匹配得很準,我們收獲了很多學弟學妹的關注。但隨著時間推移,做高考人群的缺點也暴露了出來:高考后,公眾號后臺取關的人數經常超過新關注的人數。對于一個親手把它經營起來的人來說,看到這些心里我們還是有些難過的。
上大學后,我又按照當時的 SOP 在其他高校做了一遍類似的事情。這次實現了變現。
我把從學長學姐和一些渠道,拿到的高數歷年試題,重新排版和做試題解析,上傳到 QQ 群里,想入群拿資料的同學,都需要交 9.9 元的費用。
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試題并不是我的重點,我要做的是服務。
我召集了 B 站和知乎上的年輕的數學大佬,在群里幫大家實時進行試題解析。作為交換,大家可以在社群里宣傳自己的賬號內容。加上那時我的社群運營做得也不錯,社群單日就有超 3000 元的收入。
● 當時社群的群公告
我想創業。大二時,疫情結束了。" 產品經理是 CEO 最好的預科。" 受這句話啟發,我開始找產品經理的實習。
一年時間,我前后實習了六家公司,最高峰期的時候,曾一個人做 3 份實習的工作。在實習中,我學到了公司視角下的項目是怎么運作的,人員是如何分工和協作的,這對我后續創業幫助很大。
2023 年 7 月,LangChain 框架 [ 6 ] 很火,吳恩達和比爾蓋茨等大佬紛紛表達了對 Agent 的看好。
我也很關注 Agent 的發展,在熱度的推波助瀾下,下決心要做 Agent 相關的創業。
我們認為 Agent 的能力未來會越來越強,就像人類中的特工一樣,未來會是人類和 Agents 共生的一個宇宙——基于這個愿景,我把創業項目取名叫 " 特工宇宙 "。
一開始我們想做 ToB 和 To 開發者方向,賣我們的 Agent 構建平臺,同時也做一些科普向的內容。2023 年 11 月,GPTs 和海外版本的 " 扣子 " [ 7 ] 出來后,我們的內容小范圍出圈了一波。內容比我們的產品要火得多。索性,我們轉去先做了扣子的愛好者社區,發布一些做工作流和 Agent 的教程。
現在特工宇宙雖然在業內小有名氣,但其實我經常會焦慮我們的內容產出不夠好,視覺設計做的也還差點意思。最近,我們做了新產品 " 觀猹 "。團隊擴充人手,也在招募適合的人選。
畢竟人不能總是活在昨天,我更喜歡挑戰自己的天花板。
[ 6 ] "LangChain" 是一個用于構建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智能應用的開發框架,支持鏈式調用、工具集成和多輪對話。
[ 7 ] " 扣子 "(Coze)是字節跳動推出的新一代 AI 大模型智能體開發平臺。
敢想、敢做,是年輕人最寶貴的品質
Kay,2002 年生,AHa Lab 創始人
我是一個做事從不猶豫的人,認準了一件事,我會立馬去做。
15 歲,我獨自赴美讀高中,造就了我比較獨立的性格。
在海外時,很多人都在分享 Web3 相關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新的東西,之前也聽媽媽提起過,我很愿意嘗試一下。
早期,我幫助 Web3 項目做營銷:幫項目找到有潛力的素人創作者,負責做內容、投流等資源的整合與傳播。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在營銷方面的 " 一丟丟 " 天賦:我的項目的傳播效果總是會比別人的更好一些。
高中快結束時,我退出了 Web3:它的熱度太高了。雖然我自己獲得了比較可觀的現金回報,然而除了最開始入局的一些人之外,并沒有人能從里面獲得真正的價值。
我希望自己能做有意義的事情,而 Web3 給我的感覺太過虛無。
畢業恰逢疫情?;貒螅l生了我人生中的一件 " 黑天鵝事件 "。
因為遠程辦公的原因,當時國內的 SaaS 賽道增長迅速,激發了我尋找創業機會的興趣。在朋友的引薦下,我見到了剛寫完 Dora [ 8 ] 初個 Demo 的聯合創始人,他當時正需組建團隊。于是我了放棄讀大學,選擇加入對方的創業公司,做市場方向的負責人。
作為 Dora AI 的創始團隊成員,我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身兼數職:市場、招聘、運營、戰略等等。我很享受做好一件事情的狀態,所以我認真學習,快速成長。
通常面對沒做過的事情,我會從一些比較權威崗位負責人的 Blog 中去學習;但給創業公司做招聘,是一件不太一樣的事情,因為我需要招到符合 " 人才的不可能三角 "(優秀、合適、且便宜)的人才。
我會觀察公司里較優秀的研發同事,每天會關注哪些深度內容平臺,然后在這些 KOL 的公眾號上投放我們的招聘廣告。通過這種方法,我幫公司招到了幾位非常優秀的同事來入職。
Dora AI 之前的定位是做給海外設計師做網站用的無代碼編輯網站。2023 年,大模型的自然語言編程和文生圖能力已經發展得非常好。我靈光乍現,覺得 Dora 可以將產品定位升級為普通用戶也能用,做一句話生成網站的產品。有了這個想法,并思考清楚可行性和必要性時,我立馬和 Dora 的創始人們溝通了這個事情。
雖然第一次溝通被他們拒絕了,但我仍沒有放棄這個想法,不斷去勸身邊的人,試圖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讓 CEO 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后來,當 CEO 真正決定要做這個事情時,時間已經稍晚了一些。
為了抓住產品的先發優勢,在產品還未成形的狀態下,我在宣發側做了 Wait List 的動作。Wait List 一出,一周的時間,產品就排隊了十幾萬的用戶。
也許是對事情看法的不同,我覺得工具的 AI 轉型一定是要 All-in 去做的事情。但產品正式上線后,我提出的一些決策還是落實起來不夠快。2023 年 10 月,我便離職了。
我判斷要入局 AI 的機會是:當我服務一家客戶,和服務十萬家客戶沒有區別時,我才愿意創業去做 To B。達人營銷讓我看到了這個機會:達人營銷看似混亂、繁瑣、低效,充滿了臟活累活,卻是注意力經濟的核心場域。
我選擇從達人營銷切入,用 AI 重構達人營銷行業,用技術為信任和效率做擔保。Head AI 今年正式上線后,已經有幾萬家客戶在使用我們了。但用戶增長過快,也會給我們帶來 " 產品迭代速度和老用戶體驗之間如何平衡 " 的問題。但我不懼怕新的難題。
從小我就是一個叛逆、倔,很有自己想法的姑娘。記憶中,初中時候課間,我因和朋友出去喝酒,被叫家長。雖然當時我沒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下意識也會有些怕,但出乎我預料,我媽媽并沒有責罵我。
我很感激自己能在一個較為開明、開放的環境下長大,讓我能在做一些決策的時候更勇敢、果斷。我愿意聽、敢于改,我相信只要找對方向,就沒有到不了的未來。
如果沒有疫情,如果我沒有回國,也許我會繼續讀大學,走上線性的成長路徑;也許會在國外輟學,創業。但敢想、敢做,正應是我們年輕人最寶貴的品質。
[ 8 ] Dora AI 是一款無代碼網站生成工具,主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用戶快速創建高質量網站。
跳出 " 好學生 " 框架后,創業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孫東來,2001 年生,Dreamoo 創始人
創業前,我認為我是一個中規中矩、受限于國內教育框架下的 " 好學生 ",沒有 VC 口中傳奇的經歷。
本科開始,我就嘗試將自己的靈感和創意轉化成項目參加創業比賽。但我不太喜歡國內創賽環境,不喜歡導師成果轉化和繼承學長學姐的項目,我喜歡從零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項目。
畢業季的暑假,開始接觸一些 AI 的項目和活動。受朋友的推薦,我知道了中國最大的黑客松 "AdventureX"。
朋友推薦我去活動時,活動已經截止報名了。但冥冥之中有個念頭讓我無論如何也要去參加,便給主辦方發了封郵件:無論怎么樣,只要讓我參加活動就可以。
正是這封郵件拉開了我轟轟烈烈的創業之路。
主辦方同意我參加,但作為落后報名的 " 懲罰 ",我需要自負食宿。
在 AdventureX 的三天,幾乎是我大學以來過得最瘋狂的三天:我們要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從 0 手搓一款產品出來。我很想做好這件事,以至于三天時間,我只睡了 8 個小時。
● 凌晨 3 點的黑客松會場
雖然很累,但過程其實很爽。我和我參與的項目最終獲得了四個獎項。
黑客松的活動上,一組同學做的用 AI 還原小朋友的畫的項目吸引了眾多的目光。這個項目也啟發了我重新思考 AI 能做的事情。
我想讓 AI 為抽象的東西賦予實際的意義。那場黑客松活動上,我和我現在的聯創確認過眼神:他是" 夢境記錄愛好者 ",他愿意一同和我做這個事情。
我們的方向最后定在 " 夢境 + 社交 "。
創業前,我們在小紅書上發了一篇帖子,大概內容是我們要做一款記錄夢境的 APP,意外收獲了 30 萬 + 瀏覽,5k+ 評論。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對市場需求的判斷。
創業后,我能力的邊界,與實習期和在校期時相比,擴大了不止一兩倍。之前可能只負責 APP 的一個部分,現在視野更廣闊:前后端、AI 開發、產品定調、團隊協作等等,都需要我來負責。
看著我們的產品一天天搭建、完善,再到發布,我心里有難以言喻的滿足和欣慰。
● 主創團隊線下路演
人的一生本就不長,區區幾十萬個小時,每一個時刻都值得銘記。如果已經花費你十幾分鐘,讀到這里,歡迎來試用我們的產品:我們是一款用來記錄夢境,同時可以分享夢境、進行社交互動的產品。" 記錄我們被遺忘的三分之一的人生。"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