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的風暴中,一艘遠洋漁船的衛星電話突然中斷;在全球 60% 的海洋面積上,在 30% 的陸地版圖中,通信網絡仍處于 " 數字黑暗 " 中。這些場景,無時無刻不在現實中發生。
海上孤島、偏遠山區、應急前線,以及更遠的深空,引爆了商業航天的應用場景。最近,江蘇無錫跑出一個超級獨角獸:屹信航天,正式啟動 IPO 輔導。
它的主攻方向是衛星零部件,如通信載荷及測控、數傳產品。2021-2023 年,屹信航天融資 5 輪,投資方包括錫創投、輕舟資本等。
公開資料顯示,近兩年(2023-2024)其在國內商業低軌通信衛星載荷領域市場占有率分別為 63.6% 和 85.7%。
屹信航天啟動 IPO 輔導的消息,恰如一枚投入湖面的石子,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個千億賽道的暗流涌動:偏遠地區網絡、海洋通信、太空旅游、太空資源開發 ......
01
屹信航天的創始人叫孫謙,曾在部隊院校服役超過 20 年,主要從事衛星通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離開部隊后,他在 2018 年創立了屹信航天,為微小衛星提供通信載荷及測控、數傳產品。
產品核心解決衛星的幾大問題:1、數據傳輸;2、指令接收;3、狀態監測。買單者主要是衛星運營商、科研機構以及需要衛星通信支持的企業等。
創業后的 5 年時間里,屹信航天為超過五十顆衛星,配備了百余臺核心電子設備。
屹信航天的崛起,與國產替代的趨勢有較大關系。
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衛星通信領域,國內企業比較依賴國外。而國外進口設備價格高昂,如某國外知名品牌一款常用星載通信終端,其采購價格是國產同類型基礎產品的 5-10 倍。
一旦設備出現故障,響應周期長,一旦設備出現故障,跨國溝通協調、等待技術人員來華維修,往往要耗費數月時間,嚴重影響衛星運營進程。
而對于國內傳統產品,性能又有限。
例如,在通信帶寬方面,傳統產品僅能支持 10Mbps-50Mbps 的通信帶寬,在大數據量傳輸,如高清遙感影像數據回傳、大規模物聯網數據收集時,傳輸速度慢,效率低下。
在功耗上,傳統星載通信終端功耗普遍在 10W-20W,高功耗意味著衛星需要配備更大容量電池和更高效能源系統。
而屹信航天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
以其研發的星載測控通信產品為例,通過采用新型材料和優化電路設計,產品體積相較于傳統設備縮小了 30%-50%,節省了衛星的內部空間。
低功耗方面也有成效,其產品將功耗降低至 3W-8W。在通信帶寬上,屹信航天產品通信帶寬可達到 100Mbps-500Mbps,能滿足一定的大數據量高速傳輸需求。
02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已突破數千億美元,并且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增速有望達到 10%-15% 左右。
目前的新機會主要集中在幾個場景: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海上通信以及應急通信等場景、太空旅游、太空資源開發等新興領域。
提到偏遠地區網絡,一個關鍵的事實是:全球還有 39% 的國家在使用 4G 網絡。
ITU 2023 年數據顯示,5G 網絡覆蓋全球近 40% 人口,但低收入國家仍以 3G 為主,4G 僅覆蓋 39% 低收入國家人口。城鄉差距明顯,城市聯網率是農村的 1.6 倍,約 26 億人處于離線狀態。
即便是美國,2020 年仍有 22.3% 的農村人口和 1.5% 的城市人口缺乏達到 25/3Mbps 的固定寬帶覆蓋。而衛星互聯網連接成本與地形無關,且覆蓋范圍廣,形成規模效應后,在偏遠地區更有價格優勢。
海上通信現狀有些類似。全球海洋面積廣闊,傳統地面通信網絡難以覆蓋。
例如,在海洋上的船舶、沙漠中的探險者以及偏遠山區的居民都可以通過低軌衛星互聯網接入網絡,享受高速的互聯網服務。
像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分別有約 2000、6000 個島嶼有人居住,在島嶼之間鋪設海底光纖難以實現,并且容易因事故或自然事件造成損壞,衛星互聯網可解決島嶼上通信問題。
在應急通信上,一旦自然災害發生,地面基站容易癱瘓,而低軌衛星互聯網的快速部署能力,能夠為救援工作提供及時支持。
如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中,地面基站癱瘓時,低軌衛星可迅速搭建應急通信網絡,應急救災黃金救援期的通信恢復效率有望提升 300%。
太空旅游、太空資源開發,則是更長遠的新興需求。截至 2025 年,全球已有 130 余位非職業航天員進入太空,但尚未出現中國國籍的太空游客。
而對于太空資源開發,目前還處在探測 + 運輸的科研期。
2024 年,全球太空采礦市場規模約 19.9 億美元,預計 2037 年將達 163 億美元,年增長率 19.13%。
SpaceX 的 " 星艦 " 將運輸成本降至每公斤數千美元,使大規模資源回運成為可能。中國 " 嫦娥五號 " 月壤研究已發現捕獲氦 - 3 的關鍵物質,為未來月球資源開發奠定基礎。
03
最近幾年,商業航天的國家地位也較高。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商業航天定位為 " 新增長引擎 ",明確要求 " 推動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
這一舉措標志著:商業航天從技術探索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性產業。
從頂層設計來看,自 2024 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2025 年政策進一步聚焦 " 技術自主化 " 與 " 場景規模化 "。
該背景下,北京、上海等 10 余省份紛紛配套出臺專項扶持計劃,并設立千億級產業基金。
例如,北京經開區建設 " 北京火箭大街 " ——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產基地,成立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
2023 年,上海發布了《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 - 2025 年)》,提出至 2025 年,圍繞衛星制造、運載發射、地面系統設備等環節,加強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發展,推動空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融合 。
來源:鉛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