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柿子點綴長桌,橙紅的辣椒與飽滿的玉米相映成趣,帶有豐收元素的桌布在燈光下鋪開,上面擺滿了熱氣騰騰的蒸南瓜、煮花生、燜肘子、鍋盔……

9月25日,快手“老鐵梨園·豐收有好戲”晚會在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熱鬧開場。這場由快手打造的公益惠民活動,以“戲曲下鄉(xiāng)”為核心,通過“線上線下一體”的模式搭起“百姓小戲臺”,直播總觀看量超過740萬人次。
吃長桌宴、聽秦腔,讓當?shù)貞蛎赃^足癮,也讓全國網(wǎng)友隔著屏幕感受到了鄉(xiāng)土文化與傳統(tǒng)藝術碰撞的魅力。

非遺藝人登臺,用經典與創(chuàng)新演繹鄉(xiāng)土情
“手舉青鋒殺上城勇殲寇,英雄誓死保衛(wèi)潞安州!”隨著大晟劇團演員亮相,臺下立刻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觀眾們緊盯戲臺,一臉專注。直播間里,飄過線上觀眾對《潞安州》評價:“這場戲唱腔少,武場多,演員們的招式又快又準,看得人熱血沸騰!”
大晟劇團的背后,藏著一段關于傳承的動人故事。
創(chuàng)始人@大晟孟真,是從昔日臺下的聽戲娃,成長為如今臺上的劇團領軍人。1986年出生的他,早年輾轉北京、上海打拼,做過服務員、電工。受奶奶影響,他自幼喜愛秦腔,始終把秦腔當作精神寄托:“出門在外,車上下載的全是秦腔,心情煩了就聽一聽,自己也吼兩句”,奶奶離世后,秦腔成為思念載體。2024年9月,孟真成立大晟劇團,取 “大圣”諧音,寓意“歷經磨難終成正果”。如今劇團80余人中,85后占比超70%,還有不少90后、00后,成為年輕的傳統(tǒng)文化守護者。

▲大晟劇團演出結束后致謝
演出結束時,孟真走上戲臺,向臺下戲迷深深鞠躬,那彎腰的弧度里,滿是對觀眾的感謝,更是對秦腔傳承的敬畏。平日里,孟真有個特別習慣:總混在觀眾中觀察反應,根據(jù)歡笑、落淚、鼓掌的細節(jié)調整劇目,讓秦腔更貼近百姓內心。
除《潞安州》外,當晚大晟劇團還帶來了開場曲連彈、秦腔串燒等精彩表演,多樣節(jié)目接連登臺,為觀眾送上了一場豐富的秦腔盛宴。
秦腔的余韻尚未消散,53歲的陜北說書藝人高小青已撥動琴弦。作為陜北說書大師張俊功的閉門弟子、縣級非遺傳承人,他精通40余部經典大書,手握“紅色歌謠調演特等獎”等諸多重磅獎項。2006年陜北說書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后,他卻一度面臨事業(yè)瓶頸,直到接觸快手直播,才為這門古老曲藝插上數(shù)字化翅膀。
當晚,他將《刮大風》改編成豐收相關的內容,用醇厚的唱腔把豐收的喜悅融進了琴弦與唱詞里,編織成最美的鄉(xiāng)土樂章。

▲陜北說書非遺傳承人高小青
戲臺下人頭攢動,42歲的戲迷岳先生攜妻女擠在人群中,看著眼前熟悉又熱鬧的場景,不禁感慨:“今天這個場景有幾十年沒見過了,我記得小時候看戲逛廟會就這么多人,人山人海,把人都擠成肉夾饃了,挺震撼的。”他告訴記者,秦腔是當?shù)厝说木裰е约涸缒昕床欢S著年齡增長,對秦腔的熱愛竟像“血脈覺醒”一般愈發(fā)濃厚,“老年人日常活動少,像這種戲曲下鄉(xiāng)活動就該多組織,能豐富咱們的晚年生活”。

▲“豐收有好戲”晚會現(xiàn)場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建立優(yōu)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創(chuàng)新開展‘戲曲進鄉(xiāng)村’等文化惠民活動”,快手這場晚會正是對這一政策的生動踐行。
而這種“線上賦能線下、流量反哺實體” 的模式,也恰如人民網(wǎng)在《線上線下聯(lián)動 催生文娛消費新浪潮》一文所評論的:“線上人氣的積累,正不斷轉化為線下市場的真實需求。這不僅為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開辟了多元發(fā)展路徑,實現(xiàn)文化價值與商業(yè)收益的雙贏,還打破了地理隔閡,滿足了興趣社群對沉浸體驗的需求。”
多元曲種碰撞,線上線下共赴豐收藝術盛宴
“一弦彈出家鄉(xiāng)事,一曲唱盡黃土情。”80后陜北說書表演者秦毛毛的登場,帶來了別樣的藝術體驗。
這位陜西榆林子洲縣人,自幼被廟會的說書聲吸引,20歲加入陜北道情劇團后,十年間輾轉廟會演出。憑借對藝術的執(zhí)著,他自學韻律與詞藻,獨創(chuàng)說書、道情與民謠融合的表演風格,通過快手平臺讓陜北文化傳播得更遠。當晚,他將地方掌故融入唱詞,讓觀眾在曲調中感受寶雞的人文風情。

▲陜北說書人秦毛毛
來自東北的90后楊聰與搭檔小龍,則用活潑的二人轉點燃全場氣氛。22歲因傷告別舞臺的楊聰,曾在直播間唱歌謀生,一條二人轉小帽視頻意外漲粉一兩萬,讓他重燃藝術熱情。這對同門師兄弟組成的雙男搭檔,以靈活的角色切換獨具特色。“身邊有小龍這個搭檔,還有平臺扶持,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從快手開始就支持我的粉絲,不想讓他們失望。”楊聰?shù)脑捳Z里滿是感恩。他們演繹的經典選段,讓東北的幽默與西北的豪爽在戲臺上碰撞出了歡樂的火花。

▲二人轉演員楊聰、小龍
從地方戲曲、曲藝展演到線上線下聯(lián)動,快手這場豐收主題晚會,成功踐行了連接用戶“虛實生活”的核心理念。
在剛剛結束的光合創(chuàng)作者大會上,快手科技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程一笑曾強調:“用戶的生活始終是扎根地下的、真實接地氣的。我們要離用戶更近,就要成為用戶線下生活與線上生活的連接器。”此次活動,便搭建起這樣的連接橋梁,讓數(shù)字流量轉化為鄉(xiāng)土間的文化暖流。
演出尾聲,演員們在臺上進行了“你比我猜”等互動游戲,游戲巧妙融入“割麥子”等豐收相關元素以及“岐山臊子面”等本地特色元素,歡樂氛圍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讓傳統(tǒng)文化與豐收主題、地方特色完美融合。

快手深耕傳承,讓戲曲曲藝走向更廣闊舞臺
這場晚會的熱鬧,不僅是豐收時節(jié)里鄉(xiāng)土文化與傳統(tǒng)藝術的精彩交融,也是快手深耕戲曲和曲藝傳承的縮影。作為“線上線下生活的連接器”,快手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公益惠民初心。
今年 3 月,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指導下,快手啟動“老鐵梨園”劇團扶持計劃,通過流量扶持、內容指導、現(xiàn)金補貼等方式,助力戲曲劇團創(chuàng)新發(fā)展。暑期7至8月的“藝術一夏”活動中,快手聯(lián)合多劇種發(fā)起“戲曲下鄉(xiāng)”惠民演出,超110場演出覆蓋10余個縣市,甘肅會寧的秦腔演出帶動周邊市集熱鬧開市,吉林扶余的二人轉成為鄰里交流的橋梁。

▲8月,“老鐵有好戲”夏日戲曲晚會在北京演出
8月中旬,“老鐵有好戲”夏日戲曲晚會在北京開演,秦腔、二人轉等多劇種同臺聯(lián)歡,從鄉(xiāng)村戲臺到都市舞臺,快手讓戲曲藝術突破地域限制。快手對戲曲曲藝傳承的成果也清晰地呈現(xiàn)在數(shù)據(jù)中:《2025快手非遺生態(tài)報告》顯示,快手平臺對國家級非遺傳統(tǒng)戲劇類項目的覆蓋率已達98.2%,傳統(tǒng)曲藝類覆蓋率為94%,每日近萬場戲曲直播持續(xù)上演,為非遺傳承開辟出全新路徑。
從“老鐵梨園”計劃的精準扶持,到“戲曲下鄉(xiāng)”的廣泛覆蓋,再到豐收晚會的特色呈現(xiàn),快手用“百姓小戲臺”架起文化橋梁,如一條無形的紐帶,正在緊密連接數(shù)字與現(xiàn)實,打破虛擬與真實的壁壘,重塑百姓們的生活形態(tài)與文化消費方式,為文化惠民寫下生動注腳。

“豐收有好戲”晚會在歡聲笑語中已然落幕,但文化藝術傳承的故事,仍在快手的生態(tài)里繼續(xù)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