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車主李先生在續保前接到一通“車保客服”電話。對方能準確報出其車輛信息,并聲稱能提供高額“返傭”。李先生信以為真,在微信轉賬三千余元后,對方僅發來一張保單截圖便將其拉黑,李先生聯系不上對方,這才驚覺被騙。
此類騙局并非個例。記者調查發現,年底車險續保高峰期,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車主信息進行精準詐騙的案例呈高發態勢。
這一現象的背后,折射出車險市場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當前,監管部門正全面治理車險返現問題。自2024年車險綜合改革強調“報行合一”以來,監管力度持續加強,嚴禁給予客戶合同外利益。近期,江西、江蘇等地保險行業協會更設立高額獎金,鼓勵車主舉報違規返傭行為。
然而,不法分子恰恰抓住了這個“時間差”:正規渠道返點消失了,但部分車主“貪圖返傭”的消費心理卻尚未扭轉。于是,這些打著“高額返現”旗號的詐騙者便乘虛而入。
破除“低價”迷思,車險價值在“服務”
在部分車主看來,保險銷售給予“返點”似乎是一種“互惠互利”的潛規則。但這種觀念亟需轉變。
保險是受到嚴格監管的特殊金融產品,其費率厘定有嚴謹的精算模型,保費與保障責任、車型、車主駕駛記錄等因素緊密掛鉤。業內人士指出,過去市場上的“價格戰”和惡性返傭競爭,實質上損害了市場的公平性,部分機構甚至通過壓縮理賠服務成本來填補“返點”虧空,最終受損害的還是車主的合法權益。
正如消費者購買化妝品或電子產品,若價格遠低于官方指導價,第一反應會擔心是“假貨”。普通商品尚且可能因關稅、物流等因素產生合理價差,而費率受到統一嚴格監管的保險產品,更不存在所謂巨額“返傭”的操作空間。
在“報行合一”的監管要求下,同一輛車在所有正規渠道的基礎保費報價差別并不大。任何宣稱能提供高額“返傭”的,大概率是陷阱——要么是“陰陽保單”刪減保障,要么就是李先生遭遇的“空單”詐騙。
正因如此,車主在續保時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虛無縹緲的“返點”,而是保險公司提供的服務便捷度、理賠及時性,以及常被忽視的“增值服務”價值。
為“避坑”與“省心”,車主轉向“官方APP”
隨著“返點”騙局的頻發和監管的持續收緊,車主的續保渠道正悄然變化。為了“避坑”和“省心”,越來越多的車主選擇繞過中間環節,轉向保險公司的“官方APP”進行自助續保。
首先,官方APP作為保險公司的線上直營渠道,核心優勢是“安全”。
以“中國人保APP”為例,車主可從APP首頁輕松找到“車險算費”或“車險續保”的入口。從報價、支付到生成電子保單,所有流程均在官方平臺內閉環完成,徹底杜絕了“私下轉賬”的風險,資金安全與保單真實性得到保障。


同時,車主在APP上可以查看平臺推薦的保障方案,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選險種組合方案,整個過程透明且自主可控。

其次,官方APP正成為保險公司展示“服務價值”的核心窗口。
過去,車險中捆綁的“車主權益”常被忽視。如今,保險公司正努力將這些權益“顯性化”。就像“中國人保APP”的“服務”板塊,平臺集中展示了車主可享有的“道路救援”、“代辦年檢”、“代駕服務”等權益。若車主充分激活這些服務,一年預計可節省不小的開支。

“這才是車險真正的‘價值差異’。”一位保險從業人士指出,“保費也許相差不大,但幾次的道路救援服務可能就價值數百元。官方APP的作用,就是把這些過去‘沉睡’的權益清晰地展示出來,方便車主隨時激活和使用。”
這種趨勢正推動保險公司從“保費競爭”轉向“生態服務競爭”。通過一個APP,整合車險續保、理賠、違章查詢、道路救援乃至加油充電等全鏈路服務,車險也從“一年一付”的低頻交易,轉向了“隨用隨取”的高頻服務。
理性續保,安全駕駛是最大的“實惠”
針對車險續保騙局亂象,行業專家再次提醒廣大車主,保險作為家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安全與合規是首要前提。車險續保務必選擇官方營業廳、持牌代理人、保險公司官網或官方APP等正規渠道,對任何形式的“私下轉賬”和“高額返傭”保持高度警惕。
在自助投保時,也應仔細閱讀保險條款。結合自身的用車環境和駕駛習慣,合理配置保障方案,例如是否需要足額的“第三者責任險”,或為新能源車附加“自用充電樁損失險”等,確保保障全面有效。同時,也別忽略了正規平臺提供的車主增值服務,激活這些服務也能省下不少錢。
歸根結底,對于車主而言,最好的“折扣”永遠是安全駕駛。良好的出險記錄能合法降低次年保費(即“NCD無賠款優待系數”優惠),這不僅是監管所倡導的,也是車主最直接、最有效、最安全的“成本控制”方式。一份安全的保單,加上一個安全的駕駛習慣,才是規避風險、享受有車生活最大的“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