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創業20周年的節點上,“每日進化·AI共創會”在每日互動總部大樓舉行。來自政務、醫療、法律、金融、制造等領域的百余位行業代表一起,與每日互動完成了這場關于AI認知、突破和共創的深度對話。現場每日互動董事長方毅發表主題演講,系統闡釋了當前階段,每日互動以個知·智能工作站(GAI station)為載體,與行業伙伴共同向AI時代進化的底氣與決心。
數據智能的基因:
AI原生企業的深厚根基
“去年我們88%的營收來自數據智能業務,”方毅用最直觀的數字展示公司的核心優勢。這份底氣源于每日互動在數據智能領域二十年的深耕積累——覆蓋超10億終端設備、每日實時處理和新增的數據量超過 65TB的基礎設施,構成了向AI進化的堅實基礎。

厚植于數據根基,每日互動鍛造出獨特的數據智能五步法:“結果采樣-標注端詳-相似擴量-實戰應用-反饋歸因”。方毅提到“端詳”是他在大學時期就實踐的一種通過深度觀察來獲得判斷和認知的方法。通過端詳數據,每日互動完成了從“數據-信息-知識-智慧”的積累。哪怕現在AI技術為人類決策帶來了更大的便利,每日互動也始終認為,人類在智慧與決策層的“端詳”能力,是AI無法替代的關鍵一環。
“端詳”現在也已成為每日互動產品方法論的靈魂,并在商業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例如在品牌營銷領域,每日互動基于品牌營銷五步法實現了“用20%的精準觸達撬動80%的投放效能”。而近幾年每日互動更為人熟知的“數智綠波”產品也是脫胎于此——盡管在產品背后已經使用了大模型計算,但是最終產品的閉環也離不開專業人員對計算數據的反復端詳。
“盡信AI不如無AI,”方毅總結道,“所以我們堅持AI而不囿于AI,數據智能錘煉的'端詳'經驗,在AI時代依然珍貴。這本質上就是控制論里‘human-in-the-loop’的理念。”
“標品·標類·標桿”:
三級推進的AI落地路徑
方毅判斷,若以互聯網三十年發展為參照,當前AI產業僅處于“1995年的PC機階段”,也是首個十年的關鍵窗口期。“電話時代電話機是終端,按通話時長計費;互聯網時代路由器是終端,按流量計費;而工作站,將作為AI時代的終端帶來新的機會。”

基于對AI硬件形態的判斷,也基于“人機協同”的理念,今年7月,每日互動正式推出個知·智能工作站(GAI Station),以標品形式搭載自研的“會議紀要”“寫作助手”“深度研究”等辦公套件,通過AI能力+專家經驗的深度融合,同時以“本地小模型+云端大模型”的輕巧組合,將AI在最日常的辦公場景迅速落地,切入市場。在個知·智能工作站的三大典型應用上,從指令交代到大綱調整,從事實核查到文章溯源,每一個步驟都能看到“人”的作用。
目前,每日互動在“標品”之外,更探索出“標類”和“標桿”的落地模式。方毅介紹道:“在標類層面,我們深入垂直行業,與合作伙伴共創專業工作站。無論是與邵逸夫醫院合作實現了‘預測5%人群就可覆蓋第二年50%腦卒中病例’的醫療方案,還是與中倫律所打造的法律工作站,我們都致力于將大模型與行業知識深度融合,讓AI真正落地行業。”
而在標桿層面,每日互動選擇與三花智控、泰昌等行業領軍企業深度協同,融入企業定制化需求,致力于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樣板工程。“我們堅持‘對方出多少,我們配多少’的共創原則,甚至專門拿出了1個億用于和產業伙伴共創。目的就是要深耕垂直領域,打造真正有代表性,有規模化復制效應的行業解決方案。”方毅說道。
用標品打造心智,用標類拓寬場景,用標桿共創賦能。這三個層次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每日互動AI戰略落地的完整路徑。
回顧每日互動的發展歷程,從數據智能到人工智能的進化并非轉型,而是自然延伸。在發布會的開始,方毅分享了對一個漢字的全新理解——“仝”(讀作“AI”),以此作為人工智能的簡稱。“人工合起來就是‘仝’,豎著看是A和I,正好代表著AI。”方毅說道。它既是當前AI技術火熱的見證,也寄托了對未來智能世界人機共生、智慧協同的深切期許。“或許未來的某一刻,‘仝’的新讀音也會被收入《新華字典》,成為我們這代人向著AI堅定進化的一記烙印。”
這個進化過程,正如“仝”字所寓意的那樣,既是人工的智慧,也是智能的未來。在AI的第一個十年里,每日互動已經做好了準備,與產業各方共同開啟人工智能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