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六小龍,又有一家要 IPO 了。
這一回,是具身智能另一代表企業云深處。
近日,據工商信息顯示,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更名為杭州云深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類型從 " 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 變更為 " 其他股份有限公司 ( 非上市 ) "。
雖然公司方面對外表示," 此次股改更多是因為公司發展需要,完成相應前期準備。"
但結合此前,宇樹科技和樂聚機器人兩家股改跟啟動上市輔導均時隔僅 2 個月的時間來看,此次動作亦讓云深處劍指 IPO 之心昭然諾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股改之前,云深處才剛剛完成了最新一輪近 5 億元融資。
這里面,近 20 家機構跑來 " 團購 ",站滿了有頭有臉的 VC,達晨財智、國新基金、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前海母基金、華映資本、鈞山資本、銀杏谷資本等機構均位列其中,可謂一場資本盛宴。
順著云深處的這一步看去,會發現具身智能的頭部玩家們已然集體跑到了二級市場的門前。
10 月末,樂聚前腳剛完成近 15 億元的 Pre-IPO 輪融資,創下今年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單筆規模近乎最大的融資,后腳就啟動了 IPO 輔導。
隨后,智元和宇樹也迎來了 IPO 推進的重要節點。
" 雙線并行 " 的智元在反向收購上緯新材這一激進的資本動作塵埃落地后,亦完成股改,朝著獨立 IPO 進發;而宇樹更是從 2025 年 7 月 18 日啟動輔導備案至 11 月 15 日完成驗收,僅用 132 天,創 A 股 IPO 輔導速度紀錄。
如此來看,一場激烈角逐已然拉開歷史性的序幕。
浙大博士,做出一個機器人王國
而云深處的故事,繞不開創始人朱秋國。
1982 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寧市,朱秋國打小就對機械著迷。孩童期間,他曾把新買的玩具車拆得七零八落,只為探尋 " 齒輪為什么會動 "。
正是這份好奇心,讓他成為了一個 " 拆家 " 男孩,在家中堆滿舊收音機和電風扇的儲藏室,親手參與了一次又一次的拆解組裝。
也讓他走向了浙江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并憑借對機器人領域的濃厚興趣,于 2014 年拿到了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
這期間,他主要研究領域是雙足仿人機器人,并參與了雙足機器人 " 悟空 " 系列的研制工作,這款身高一米六、身著白色馬褂、手持球拍的機器人,不僅能與人類球員展開激烈對打,還能互有勝負。
這段學術之旅,不僅讓朱秋國親身體驗到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積累了豐富的機器人研發經驗,亦為其日后的創業奠定了基礎。
畢業后,他先是留校任教,但 2015 年前后,波士頓動力一段四足機器人 "Big Dog" 的視頻在網絡上的迅速走紅,卻讓他感受到了高校在機器人研究方面存在諸多局限。
懷揣著 " 讓機器人走出實驗室 " 的夢想,一顆創業的種子就此在他心中埋下。
3 年后,在杭州城西一間不足百平的實驗室里,他與同樣來自浙大實驗室的李超博士一拍即合,共同創辦了 " 云深處 "。
彼時,四足機器人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關鍵技術未突破,缺乏真實應用場景。創業初期,云深處也面臨資金短缺和技術挑戰的雙重挑戰。
為了支撐團隊的研發工作,朱秋國和合伙人甚至不得不自行籌集資金,拿出個人的積蓄來支持樣機的開發。
但依托浙大的機器人資源以及優秀的科研團隊,短短幾個月,云深處首款行業級大型四足機器人初代 " 絕影 " 便得以發布。
也就是它的面世,讓云深處扣響了一級市場的大門,不到半年就獲得了銀杏谷資本、道生資本的天使輪押注。
隨后,在資本的助力下,云深處便一手技術破局,一手商業落地,逐漸在具身智能嶄露頭角。
2021 年其發布的絕影 X20、絕影 Lite,成為國內首個實現 IP66 防護等級認證的四足機器人,在國內首次實現機器狗全自主巡檢變電站;2023 年,絕影 X30 四足機器人發布,首次將作業溫度拓展到 -20 ℃至 55 ℃范圍,成為業界首款具備極端環境作業的四足機器人。
2024 年 12 月,云深處的絕影系列機器狗在新加坡能源集團的電力傳輸電纜隧道里 " 上崗 ",更是成為國內第一臺在海外電力系統落地應用的行業級四足機器人。
目前,公司自主研發的 " 絕影 " 系列機器人已在電站、工廠、應急救援、消防偵查、未來科研等多種應用環境中落地應用,已然成為云深處科技的核心產品支柱。
而除了在中國四足機器人領域多次開創行業先河外,近兩年云深處還把觸角伸至了人形機器人和輪足機器人。
2024 年,其推出首款人形機器人 Dr.01,采用強化學習算法,行走速度超 1.6 米 / 秒,支持 25 ° 斜坡行走,打響了云深處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第一槍。
今年,云深處又發布全球首款專為復雜地形設計的行業級中型輪足機器人 " 山貓 M20",覆蓋電力巡檢、消防應急等高風險場景,進一步拓寬行業應用邊界。
不難看出,云深處正在朝著朱秋國為其開展的 "1+X+N" 戰略進發。
即以具身智能系統為核心(1),依托電力行業 100+ 落地案例數據與多模態小模型提升場景認知與風險預判能力;探索 X 款創新機器人形態(X),拓展人形、輪足等多元產品線;深耕 N 個行業場景(N),加速歐美、東南亞市場滲透,構建全球化服務網絡。
簡而言之,云深處要打造的是 " 機器人王國 "。
群雄競速 IPO,他們打到 A 股門前
云深處踏上 IPO 征途,其實也是具身智能搶著 IPO 的最新一幕。
據天眼查披露,云深處成立迄今 8 年,已完成 6 輪融資,其中 2024 年跟 2025 年的 B+ 輪和 C 輪融資時隔不到 1 年時間。
同時,2025 年云深處 C 輪融資金額近 5 億元,從公開數據來看,亦創下了公司成立以來最大額融資。
而時隔 4 個月,公司就進行股改,從其進程來看,這一輪融資頗有一番 IPO 前資本 " 團購 " 入場的架勢。
不過,就 IPO 進程來看,云深處才邁出第一步,而同為杭州六小龍的明星獨角獸宇樹已經搶跑到了科創板門前。
5 月,宇樹完成股改,6 月就完成了數億元 C 輪融資,估值從 2024 年 B+++ 輪的 80 億元躍升至 120 億,身家一年暴漲了 40 億,7 月便正式開啟上市輔導。
最新消息顯示,宇樹從 2025 年 7 月 18 日啟動輔導備案至 11 月 15 日完成驗收,僅用 132 天,創 A 股 IPO 輔導速度紀錄。
此前,宇樹曾在 9 月于社交平臺 X 發文釋放過 IPO 計劃,透露將在今年 10 月至 12 月之間提交上市文件,屆時將披露相關運營數據。
按照輔導完成來看,宇樹朝著 A 股 "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 進發的腳步臨近。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宇樹的 IPO 提速其實在去年就早有伏筆埋下。
2024 年 B+++ 輪,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首次出現在宇樹股東之列,據天眼查,北京京國瑞基金總經理梁望南進入董事會,形成 " 國家隊 + 市場化資本 " 的混合治理結構,這種組合在科創板審核中具有顯著優勢。
今年,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不僅二次加碼了宇樹,也出現在了云深處的股東之列,更是直接連投了兩大玩家,它的出現,亦預示著后者 IPO 的啟動在即。
而就在宇樹循序漸進沖刺 A 股的同時,另一邊 2 年融 11 輪的智元則展開了更為激進的 " 雙線并行 " 策略。
近日,智元悄然完成股改,加之上個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關于聘任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三屆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委員的公告》顯示,公司聯創兼 CTO 彭志輝在名單之列,這一動向進一步強化了智元瞄準科創板的猜想。
與此同時,智元入股上緯新材的計劃,歷時 4 個月,也已塵埃落地。
據上緯新材 11 月 6 日公告,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智元機器人及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要約收購其公司股份交割完成,上緯新材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智元機器人董事長鄧泰華,彭志輝被提名為上緯新材第四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
由此來看,智元機器人一邊通過股改為獨立 IPO 做準備;另一邊則通過收購掌控一個上市公司平臺作為戰略儲備和潛在的捷徑。
不過相較于后者,前者通常能帶來更高的估值溢價,也意味著智元在尋求二級市場價值的最大化。
與宇樹、智元早就釋放 IPO 消息不同,樂聚機器人作為最早布局人形機器人的玩家之一,其 IPO 動作突擊得更為 " 快狠準 "。
9 月公司完成股權,10 月一筆 15 億元的 Pre-IPO 融資金額,不僅彰顯了巨大的吸金能力,更是匯集 " 地方國資 + 產業資本 + 金融機構 " 這三方組合,給其 8 日后提交上市輔導,做了強有力的支撐。
譬如,深投控、深圳龍華資本等地方國資平臺,能導入地方政府戰略資源與政企訂單;東方精工、拓普集團等產業鏈龍頭,則為其提供先進制造技術、供應鏈資源與潛在合作訂單;中信證券投資,將為其規劃上市路徑、提供資本市場運作經驗。
截至目前,按獨立上市的進程來看,宇樹已完成輔導,搶跑一步,樂聚機器人提交輔導備案,而智元、云深處尚處于完成股改階段。
他們,已然站到了搶奪 A 股 "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 的最前列。

而搶著 IPO 的這份熱鬧,實則是一場生存之爭。
機器人產業正站在 " 量產元年 " 的門檻上,卻似乎卡在最后一公里。
202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訂單量首次突破萬臺,資本市場歡呼 " 奇點已至 ",但特斯拉 Optimus 把年度產能從 5 萬臺下調,讓資本與技術之間出現的那條 " 量產鴻溝 " 暴露在了聚光燈下。
具身智能,乃至人形機器人的最終落地,核心還得看技術是否夠用、成本是否夠低、供應鏈是否夠穩,但目前來看,尚未行至終點。
而登陸二級市場,不僅可以為玩家們研發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技術攻關與供應鏈建設。
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在政企合作的信任背書下,在爭取大額訂單、與頭部企業合作時能占據先天優勢。
這意味著,誰能更早登陸二級市場,或是關乎未來商業化乃至長遠發展的戰略卡位。
事實上,具身智能的故事已經從資本走向了商業敘事。
其中,在營收上,據公開資料來看," 杭州六小龍 " 中的 " 二龍 " 相對領跑,其產品結構有所重合。
宇樹創始人王興興今年 6 月在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曾透露,年營收已超 10 億元,而云深處,據朱秋國此前曾透露,2024 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超過 100%。
另外,云深處聯創兼 CTO 李超在今年 10 月還對媒體提及,今年云深處出貨量相比去年增加了 3 倍— 5 倍。他還指出,去年的數據是大約 80% 以上是四足,而今年人形機器人的出貨量漲了很多。
對比來看,宇樹科技在 9 月披露的機器人業務聲明中,以 2024 年為例,四足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和組件產品的銷售額分別占約 65%、30% 和 5%。
其中,約 80% 的四足機器人被應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費領域,而剩余的 20% 則被用于工業領域,如檢查與消防,人形機器人完全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費領域。
由此來看,云深處與宇樹科技創收的主要來源均是四足機器人。
再到人形機器人這邊,2025 年商業化也已全面提速。
樂聚機器人一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 200%,客戶涵蓋北汽、亨通光電等大企業;同年 8 月以 8295 萬元報價成為 " 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二期 " 項目第一中標候選人,今年 9 月,樂聚的 " 夸父 " 機器人已在上海新時達工廠的 SMT 真實場景中,實現多機協同無人化作業。
智元機器人,則選擇生態共建," 抱團 " 落地。
順著 8 月,公司董事長兼 CEO 鄧泰華提出的 " 生態共建是具身智能產業規模化的核心驅動力 " 這一核心戰略,可以看到智元通過開源、被集成和資本賦能,與產業鏈伙伴協同分工,以合作來對沖風險,加速商業化。
目前,其合作伙伴已覆蓋材料、零部件、制造與應用環節,包括富臨精工、軟通動力、德馬科技、大豐實業等上市公司。
以軟通動力為例,其服務對象包括全球 500 強企業,與智元合資設立的軟通天擎,可將智元的硬件能力與軟通的行業經驗深度結合,從而服務最終客戶。
然而,玩家們的商業化進展雖捷報頻頻,目前依然缺乏更多的數據支撐。
而優必選的半年報,亦反映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現實困境。
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高達 2.18 億元,占收入比例為 35.1%,依舊 " 燒錢 ";然而,高研發支出下,被公司看重的工業部分卻收入 " 失速 "。
物流智能機器人收入為 5616 萬元,同比減少 5.7%;其他行業定制智能機器人業務收入為 6380 萬元,則同比減少了 29.8%。
雖然財報中透露,公司已與客戶簽訂 " 全球首份工業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小批量采購合同 ",但這一訂單的具體金額和交付情況并未作披露,也讓外界難以評估其真實的商業價值和量產情況。
由此來看,IPO 還僅是玩家們輸資金、輸資源的關鍵一步,但終局依舊待定。
來源:獵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