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下半場,淘票票重構市場的阿里邏輯是什么?創投
1
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20日下午,中國電影年度票房首度突破500億元,觀影人次達到14.48億,同比增長19%。
可以說,今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開局并不理想,雖然在春節檔的強力拉動下,用60天的時間就突破了100億大關,但相比2016年依舊晚了6天。緊接著內地電影市場遭遇“倒春寒”,3-5月票房表現低迷,中間甚至一度跌落至和5年前周票房水平持平。
暑期檔的《戰狼2》拉動大盤迅速升溫,賀歲檔到來,《尋夢環球記》等仍在熱映,《芳華》拉動了一波觀影熱潮,有預測認為,年內中國電影票房有望突破550億。
2012年的時候,全國電影票房只有170.73億元,從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2012年到現在五年時間過去,中國電影市場規模相比北美市場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了。在這個時間窗口里,在線票務平臺對于電影市場的助燃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就賀歲檔來說,《芳華》、《機器之血》、《妖貓傳》、《妖鈴鈴》、《二代妖精》、《前任3》等,阿里影業和淘票票都有深度參與。其中,阿里影業還是口碑爆棚的《芳華》的三大投資方之一。可以看出來,互聯網企業正在成為賀歲檔高票房的推手。
現如今,用戶早已經不在柜臺排隊了,線上購票已經普及到了三線以下城市。電影在線票務平臺的競爭也從最初的四強爭霸,到三國殺,變成了貓眼和淘票票的雙雄對峙。這兩家市場份額加起來占到了90%。
比達咨詢的數據顯示,2017 年第二季度,中國電影在線出票量占電影票出票總量比例為84.8%,這幾乎已經達到了飽和。雖然,兩家票務平臺足夠活得滋潤,但是500億的大盤,相比起阿里和騰訊兩個巨無霸的營收的話就是個小盤。對于電影產業上下游的企業來說,是繼續搶食蛋糕還是仍有諸多變量?
2
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近日提到:“中國電影到了下半場的時間點。500億到1000億的難度比100億到500億的難度要大N倍。” 電影公司、電影院再加上中間的關聯產業,全國有近10萬家公司擠在這個500億的市場中。最大的現實問題是,大家寧愿在這個小市場中相互競爭,卻不愿意考慮如何通過創新把這個市場做成增量的市場。
“跟阿里的理念有關,任何市場若沒有增量,阿里是不會進去的。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你去拿一部分份額是沒用的,因為最好的產業是大家都賺到錢。” 淘票票已經多次重申自己做平臺的理念了,李捷認為,如果入口型的公司太多,會有更多的宣發公司。但內容是一個典型的創意高過規模的行業,可能一個小的工作室、一個年輕人拍的片更厲害。行業應該是開放的,一旦形成了產業鏈的入口,小公司體量的拍不起片子,因為所有的命脈掌握在入口公司手上。
做增量是阿里的一貫邏輯,阿里云、螞蟻金服等可以說都是在這個邏輯下生長起來的龐然大物。在李捷看來,未來中國電影市場增量的驅動力,來源于內容、宣發和影院升級等三個方面的變革。
關于內容,2017年可能是電影回歸內容本質的元年。《雷神3》等沒有達到預期,但是《二十二》、《摔跤吧爸爸》等過去并不被看好的電影卻收獲了不俗的票房成績。所以好故事才是王道,內容不是打打鬧鬧,搭伙組局需要升級成工業化制造。
事實上,從供給(影院數量)和需求(人均觀影次數)兩方面來看,中國電影票房仍有巨大空間,而聯系兩者的紐帶是優質內容的供給。觀眾的品味提升后,對內容的要求提高,如果出現優質內容的斷檔票房就會出現2016年時的不景氣情況。優質內容中又以國產片的質量最為重要,因為存在對國產電影的保護政策,國產片票房提升,進口片在國內數量和票房才能有進一步的提高。
那么,一個在線票務平臺如何切入內容生產環節呢。我們可以先看看下面這張圖,來大致了解在線票務平臺如何影響了傳統的電影市場。
李捷說,淘票票可以為片方提供非常詳細的用戶數據報告。導演希望了解用戶在一部電影里喜歡什么、喜歡哪個點,平臺會從評論當中抓取關鍵詞,感動、情懷、熱血、家庭、家國情懷等。同時平臺也在內容的機制上考慮做更多專業化技術化的咨詢平臺,幫助編劇和導演把握好整個電影的周期和質量。
3
不過,內容的主導權更多在編劇和導演手上,有時候是在資本手上。能不能講好一個故事,取決因素太多,在線票務平臺能夠做的,是輔助性工作。但是在宣發上,在線票務平臺可以說是占據著相當大的話語權。
李捷介紹說,過去電影行業很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宣傳與發行相對是分離的狀態,宣傳基本就是做廣告,發行叫搶排片。這兩個工作一個是偏媒體,一個是偏關系。
但在去中心化的媒介環境中, 票務平臺和社交平臺上觀影大V的意見、UGC評論顯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李捷最先強調的是回歸內容本身,如果劇本就是爛的,明星陣容在強大,宣發投入再給力,很可能也是枉然。
“還有一個大的特點是整個電影的宣傳已經不再是內容的宣傳,電影被賦予了很多復雜的因素。”李捷認為,《摔跤吧!爸爸》、《戰狼》、《羞羞的鐵拳》等爆款背后,承載了很多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的成分。
另外,在宣發過程中,衍生品既是商品又是宣發搭載的載體,無論是變形金剛,還是小黃人,你分不清楚到底是玩具成就了電影,還是電影成就了玩具。所以未來的宣發過程中,最核心的已經不再是宣和發這兩個詞,淘票票稱之為整合營銷,就是線上與線下,商品與內容,觀眾與自媒體,以及用戶的互動。
4
如果說做增量市場是大邏輯,內容和宣發是兩大主體,那么豐富賣品、“脫單電影院”、“小聚場”等則可以算是淘票票的小嘗試了。
李捷發現,票務平臺出現之后,大多數觀影用戶進入電影院的時間是開場前10分鐘。這個時間段其實非常適合在線上購物、線下取的模式。 “我們想推動賣品直接像發眼鏡一樣,入場的時候直接取,你把票根給他,他就把賣品給你,我們現在在說服電影院做這個,這是我們經常講的影院體驗。”李捷說。
影院體驗升級方面,淘票票還開發了兩個模式:“脫單電影院”和“小聚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兩個人選擇同一個電影,至少他們在人生觀價值觀上面是有一定交集的。數據顯示,雙十一和國慶檔兩個脫單場的嘗試中,上座率達到37%,哈爾濱地區甚至高達73%,而且都是原價票,而中國電影平均上座率僅為14%。
脫單電影院目前總共開了96場,覆蓋了26個城市,有4000多人進入了脫單電影院。放映結果顯示,上座率最高的三個城市是哈爾濱、南寧和西安,脫單電影院最受歡迎的是二三線城市。觀眾當中,男女比例是56:44。
“脫單電影院”是抓住了用戶的社交需求,通過興趣和情感來帶動增量。而“小聚場”則是利用眾籌的模式,把選擇權交給用戶:發起影片播放需求,找到同類,達到一定人數就開場。”雙十一“期間,淘票票做了兩個片子的測試,一個是《甲方乙方》,一個是《鋼的琴》,一個特別文藝的片子。后來我們發現這兩個片子超級火爆,開了100多場,均達到了40%以上的上座率。
在場景升級上,據李捷透露,淘票票計劃開設聚焦親子的”動畫你早“、推出提升非黃金檔上座率的觀影月卡等等。而上述這些模式也好,測試也罷,未必能帶來特別大的生意,但它們的共通點都是重新審視觀影的儀式感、社交性和情感。
5
李捷認為,電影票務平臺的趨勢應該不會是一家獨大,因為市場太大。但他同時也表示剩一家的可能性也會有,“當我把增量做出來了,一定會有優勢。我們覺得每個行業都要創造增長,如果不創造增長就會沒有發展前景。”
正如李捷所說,電影仍舊是泛娛樂的王冠。歷經了百年的電影行業走到現在,需要內容方、宣發方、影院方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這個行業變得更有意思。
中國的電影產業不斷再擴大,院線電影觀眾也不斷擴大,在全球所占有的地位也是與日俱增。無論是從藝術出發,還是從商業出發,建立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是平臺和企業共同的期待。
來源|新芽NewSeed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